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6页 |
表格清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概述 | 第17-22页 |
·高支模系统定义 | 第17页 |
·高支模系统坍塌事故及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支模系统受力理论分析 | 第27-41页 |
·压杆稳定理论 | 第27-32页 |
·稳定性的概念 | 第27-29页 |
·轴心受压杆极限承载力的欧拉公式 | 第29-31页 |
·受压杆件端部固定条件与计算长度 | 第31-32页 |
·模板支撑架体的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脚手架的计算模型 | 第32页 |
·高支模系统整体稳定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模板支撑架体的计算方法 | 第33-39页 |
·规范JGJ130-2001推荐的架体杆件受力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英国脚手架标准(BS 5973)中压杆临界应力计算 | 第36页 |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6页 |
·诱发荷载引发的支撑架体竖向诱发力 | 第36-37页 |
·基于格构式轴心受压柱的算法 | 第37-38页 |
·连续压杆屈曲荷载求解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超重超大深梁高支模系统受力实例计算 | 第41-55页 |
·渡江战役纪念馆500mm×1600mm屋面梁高支模系统受力计算 | 第41-47页 |
·渡江战役纪念馆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屋面梁高支模系统设计方案 | 第42-43页 |
·屋面梁高支模系统设计验算 | 第43-47页 |
·成都蓝光云鼎2100mm×2000mm转换梁高支模系统受力计算 | 第47-53页 |
·成都蓝光云鼎工程概况 | 第47-49页 |
·转换梁高支模系统设计方案 | 第49页 |
·转换梁高支模系统设计验算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超重超大深梁高支模系统有限元分析 | 第55-67页 |
·有限元法与ANSYS软件简介 | 第55-56页 |
·有限元法 | 第55页 |
·ANSYS软件简介 | 第55-56页 |
·渡江战役纪念馆500mm×1600mm屋面梁高支模系统有限元分析 | 第56-61页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56-57页 |
·模型单元的选取 | 第57-58页 |
·材料及截面属性的确定 | 第58-59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59页 |
·荷载的选取与施加 | 第59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成都蓝光云鼎2100mm×2000mm转换梁高支模系统有限元分析 | 第61-66页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61-62页 |
·模型单元的选取 | 第62页 |
·材料及截面属性的确定 | 第62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63页 |
·荷载的选取与施加 | 第63-64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超重超大深梁高支模系统信息化施工 | 第67-85页 |
·概述 | 第67-68页 |
·监测点的选择 | 第68-69页 |
·监测仪器的选择与焊接 | 第69-75页 |
·振弦式传感器 | 第69-71页 |
·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 第71-72页 |
·仪器的焊接 | 第72-75页 |
·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75-84页 |
·监测数据采集 | 第75-76页 |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6-82页 |
·对比分析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超重超大深梁高支模系统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 | 第85-93页 |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论证 | 第85页 |
·加强材料控制 | 第85-86页 |
·加强高支模系统搭设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 第86-90页 |
·加强高支模系统拆除过程安全管理 | 第90页 |
·加强高支模系统构造措施的检查 | 第90-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