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指涉和无主体的系统世界--解析卢曼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何为现代性? | 第12-16页 |
| ·“现代性”是社会进化的成果 | 第13-14页 |
| ·“现代性”是社会自我净化的反应结果 | 第14-15页 |
| ·“现代性”是现代人建构的“生活世界” | 第15-16页 |
| ·当代社会理论的“现代性”特征 | 第16-18页 |
| ·文献资料与研究框架 | 第18-22页 |
| 第2章 意义、功能和系统:社会系统理论的形成基础 | 第22-35页 |
| ·系统论的社会学研究 | 第23-27页 |
| ·理性系统理论和自然系统理论 | 第24-26页 |
| ·对传统的批判:开放系统模型 | 第26-27页 |
| ·从意义结构到意义维度 | 第27-30页 |
| ·“Horizon”的系统变型 | 第27-29页 |
| ·社会系统理论的意义结构 | 第29-30页 |
| ·功能主义的系统革命 | 第30-35页 |
| ·系统理论的自我指涉转向 | 第31-33页 |
| ·基于差异的同一性 | 第33-35页 |
| 第3章 沟通与社会系统 | 第35-47页 |
| ·从“行动”到“沟通”:基本分析单位的转变 | 第36-39页 |
| ·不确定的“行动” | 第36-37页 |
| ·“沟通”概念的特殊意义 | 第37-39页 |
| ·复杂性的产生:沟通过程的双重偶然性 | 第39-41页 |
| ·沟通代码:约制双重偶然性的策略 | 第41-43页 |
| ·沟通媒介:跨系统如何实现 | 第43-45页 |
| ·社会系统的反思和自我参照 | 第45-47页 |
| 第4章 未来何以可能:一个无主体的社会 | 第47-59页 |
| ·技术治国的缺陷与补全 | 第48-50页 |
| ·个体去主体化和社会的自主体化 | 第50-53页 |
| ·信任:未来社会的希望 | 第53-59页 |
| ·极大偶然性导致的风险社会 | 第54-55页 |
| ·信任:复杂性简化 | 第55-57页 |
| ·信任与不信任的合理性 | 第57-59页 |
| 第5章 对社会系统理论的几点评价 | 第59-63页 |
| ·卢曼在现代性预设下的思考逻辑 | 第59-61页 |
| ·社会系统理论的理论意义及缺憾 | 第61-6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