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盗窃罪的犯罪目的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盗窃罪的犯罪目的 | 第10-17页 |
一、盗窃目的内涵的主要学说 | 第10-12页 |
二、盗窃目的的演变及争论 | 第12-14页 |
三、盗窃罪“非法占有为目的”之辨析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使用盗窃 | 第17-22页 |
一、使用盗窃的理论之争 | 第17-18页 |
二、使用盗窃的应有之意 | 第18-19页 |
三、使用盗窃是否能入罪 | 第19页 |
四、可罚的使用盗窃与不可罚的使用盗窃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几种盗窃罪犯罪对象研究 | 第22-38页 |
第一节 数额 | 第22-25页 |
一、何谓盗窃数额 | 第22-23页 |
二、数额较大入罪合理化思考 | 第23-25页 |
三、盗窃数额的具体认定 | 第25页 |
第二节 虚拟财产 | 第25-32页 |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及特征 | 第26-27页 |
二、虚拟财产是否能成为盗窃犯罪对象 | 第27-32页 |
第三节 不动产 | 第32-34页 |
一、不动产可否成为盗窃对象的理论之争 | 第32-33页 |
二、不动产可以成为盗窃罪对象的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无形财产 | 第34-38页 |
一、无形财产成为盗窃罪对象的合理性 | 第34-35页 |
二、一些特殊的无形财产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盗窃行为研究 | 第38-59页 |
第一节 多次盗窃 | 第38-42页 |
一、多次盗窃概要 | 第38页 |
二、关于多次的不同理解 | 第38-39页 |
三、多次应从形式上理解 | 第39-40页 |
四、多次是否要在预备、未遂、中止的情况下区别对待 | 第40-41页 |
五、多次是否要求每次都构成犯罪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入户盗窃 | 第42-47页 |
一、入户盗窃中对“户”的认定 | 第43-44页 |
二、有入户进行盗窃的行为是否就能认定为入户盗窃 | 第44-45页 |
三、入户盗窃是否要求行为人在入户前就有盗窃的故意 | 第45-46页 |
四、入户的行为方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扒窃 | 第47-53页 |
一、扒窃对象——“财物”的应有之意 | 第47-48页 |
二、“随身携带”的应有之意 | 第48-50页 |
三、“公共场所”的应有之意 | 第50-52页 |
四、“扒窃”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携带凶器盗窃 | 第53-59页 |
一、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二、什么是凶器 | 第54-56页 |
三、什么是携带 | 第56-57页 |
四、携带凶器盗窃未遂的认定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