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地震敏感属性分析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引言第8-14页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内容第12-13页
   ·论文结构第13-14页
第2章 岩石物理模型第14-26页
   ·GASSMANN模型第14-17页
   ·KUSTER-TOKSOZ模型第17-21页
   ·DEM模型第21-23页
   ·接触胶结模型与常胶结模型第23-26页
第3章 岩石物理模型对高邮凹陷实测数据的适应性第26-46页
   ·岩石物理数据的测量结果第26-30页
     ·薄片鉴定结果第27-28页
     ·覆压孔渗测量第28-29页
     ·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测量第29-30页
   ·矿物基质弹性模量的获取第30-32页
   ·GASSMANN模型对数据的适应性第32-34页
   ·KUSTER-TOKSOZ模型对数据的适应性第34-42页
     ·固定孔隙纵横比下的K-T模型第35-38页
     ·随机孔隙纵横比下的K-T模型第38-42页
   ·常胶结模型对数据的适应性第42-44页
   ·不同岩石物理模型对数据适应性的结果分析第44-46页
第4章 薄互层叠置砂体的敏感属性分析第46-91页
   ·地震属性参数第46-51页
     ·地震属性的分类第46-48页
     ·常规地震属性的定义与用法第48-51页
   ·不同正演模拟方法的地震属性对比第51-85页
     ·不同正演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第52-54页
     ·薄互层叠置砂体模型及正演模拟第54-57页
     ·敏感性属性分析第57-85页
   ·不同流体模型的敏感属性分析第85-89页
     ·流体模型一第86页
     ·流体模型二第86-87页
     ·流体模型三第87-88页
     ·流体模型四第88-89页
   ·不同厚度模型的敏感性属性分析第89-91页
结论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推动中国由等级社会向平等社会转型研究
下一篇:蜀南地区茅口组沉积微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