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行政法治精神及完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4页
目录第14-17页
导论第17-2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7-19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9-21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4页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4-27页
 五、论文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第27-29页
第一章 行政法治基本论第29-46页
 第一节 行政法治的内涵解读第29-40页
  一、行政与法的关系第29-31页
  二、法治的界说第31-35页
  三、行政法治的界说第35-40页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规范形式第40-42页
  一、以行政法规范行政关系第40-42页
  二、以行政法规范监督行政关系第42页
  三、以行政法规范行政救济关系第42页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治概念系统的形成第42-46页
  一、行政法制阶段第43页
  二、依法行政的提出第43-44页
  三、行政法治的形成第44-46页
第二章 我国行政法治的原则与范畴第46-71页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基本理念第46-53页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46-48页
  二、以人为本第48-50页
  三、以德行政为辅第50-53页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第53-66页
  一、合法行政原则第53-56页
  二、合理行政原则第56-59页
  三、诚实守信原则第59-61页
  四、权责统一原则第61-62页
  五、行政程序正当原则第62-64页
  六、高效便民原则第64-66页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程序制度第66-71页
  一、告知制度第67页
  二、听证制度第67-68页
  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第68-69页
  四、回避制度第69页
  五、说明理由制度第69-70页
  六、时限制度第70-71页
第三章 我国行政法治取得的成就第71-87页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历史演变第71-73页
  一、初创阶段第71-72页
  二、停滞阶段第72页
  三、恢复阶段第72-73页
  四、发展阶段第73页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行政立法体系化第73-77页
  一、从行政立法渊源的角度第73-75页
  二、从行政法部类的角度第75-77页
  三、从行政法结构的角度第77页
 第三节 我国行政法治的行政执法逐步规范化第77-84页
  一、行政执法主体的规范化第78页
  二、行政执法职权的规范化第78-82页
  三、行政执法程序的规范化第82页
  四、行政执法对象的规范化第82-83页
  五、行政执法工具的规范化第83-84页
 第四节 我国行政法治中行政救济制度逐步完善第84-87页
  一、行政复议制度初步形成第84-85页
  二、行政诉讼制度不断发展第85页
  三、行政赔偿制度逐步完善第85-87页
第四章 我国行政法治面临的问题第87-115页
 第一节 行政法治精神的碎片化第87-90页
  一、管理精神的碎片化内涵第87-88页
  二、平衡精神的碎片化内涵第88-89页
  三、公共利益本位精神的碎片化内涵第89-90页
 第二节 行政立法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90-95页
  一、重要法典缺位第91-92页
  二、行政立法内容存在瑕疵第92-93页
  三、行政立法权限划分不明第93页
  四、行政立法技术滞后第93-94页
  五、行政立法模式相对封闭化第94-95页
 第三节 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95-101页
  一、传统理念阻滞因素第95-96页
  二、利益追求阻滞因素第96-97页
  三、法律认识阻滞因素第97-98页
  四、执法体制阻滞因素第98-100页
  五、行政执法监督不力阻滞因素第100-101页
  六、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不到位阻滞因素第101页
 第四节 行政救济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101-110页
  一、行政复议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102-105页
  二、行政诉讼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105-109页
  三、行政赔偿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109-110页
 第五节 行政问责中存在的法治阻滞因素第110-115页
  一、行政问责立法滞后第110-111页
  二、责任追究随意化第111-112页
  三、异体问责相对薄弱第112-113页
  四、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不健全第113-115页
第五章 我国行政法治的完善对策(一)第115-135页
 第一节 行政法治概念的再认识第115-121页
  一、行政法治概念的法理认识第115-117页
  二、行政法治概念的宪法解读第117-121页
 第二节 行政法治理念的新内涵第121-126页
  一、社会自治理念第122-123页
  二、契约理念第123-126页
 第三节 行政法治实现方式选择第126-129页
  一、强化立法权的行政法治实现方式第126-128页
  二、强化司法权的行政法治实现方式第128页
  三、强化公众参与的行政法治实现方式第128-129页
 第四节 行政法治教育的强化第129-135页
  一、行政法治教育内容的重新定位第130-132页
  二、强化行政法治教育的进路第132-135页
第六章 我国行政法治的完善对策(二)第135-165页
 第一节 行政法治规范体系的合理构造第135-142页
  一、行政立法权限划分的合理化第135-136页
  二、行政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第136-140页
  三、行政立法模式的开放化第140-142页
 第二节 行政执法规范化的制度建设第142-149页
  一、行政执法主体制度建设第143-144页
  二、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建设第144-145页
  三、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设第145-147页
  四、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第147-149页
 第三节 行政救济的周延化第149-158页
  一、关于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第149-152页
  二、关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第152-156页
  三、关于行政侵权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第156-158页
 第四节 行政问责的严格化第158-165页
  一、构设《行政问责法》第158-160页
  二、强化异体问责机制第160-161页
  三、构设被问责官员复出法律机制第161-165页
结语第165-168页
附录第168-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后记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水泥行业利用外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