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损伤演化对混凝土后期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混凝土损伤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损伤力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损伤力学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损伤检测与损伤变量 | 第13-15页 | 
| ·混凝土尺寸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损伤采集方式的选择 | 第16-17页 | 
| ·超声测试混凝土缺陷 | 第16-17页 | 
| ·白光散斑相关技术(DSCM) | 第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的选择与方法的确定 | 第19-33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试件的制备及试验流程 | 第19-22页 | 
| ·水泥 | 第19页 | 
| ·集料 | 第19-20页 | 
| ·试件的制备 | 第20-21页 | 
| ·试验的流程 | 第21-22页 | 
| ·疲劳参数的选择及制定 | 第22-28页 | 
| ·试件静压强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 ·超声测缺筛选试件 | 第23-27页 | 
| ·疲劳加载方式的选定 | 第27-28页 | 
| ·试验机其他参数的选定 | 第28页 | 
| ·损伤量的测量 | 第28-31页 | 
| ·白光数字散斑采集表面变形场 | 第29-30页 | 
| ·视频引伸计采集试件应变值 | 第30页 | 
| ·超声测试分阶段加载损伤量 | 第30-31页 | 
| ·疲劳损伤加载后单轴压缩试验方式 | 第31页 | 
| ·损伤后单轴压缩试验方案 | 第31页 | 
| ·单轴压缩试验数据采集方式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混凝土疲劳损伤的加载过程 | 第33-5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分阶段疲劳加载过程 | 第33-36页 | 
| ·试件疲劳荷载的加载方式 | 第33-34页 | 
| ·图像的采集及后期处理 | 第34-35页 | 
| ·损伤加载过程中有效图像的选取 | 第35-36页 | 
| ·超声测定分阶段加载后试件的损伤程度 | 第36-43页 | 
| ·超声损伤量的确定 | 第36-39页 | 
| ·超声波定位疲劳损伤阶段 | 第39-41页 | 
| ·超声损伤量的比较 | 第41-43页 | 
| ·表面位移场及应变场特征 | 第43-46页 | 
| ·纵向位移场及应变场的演化特征 | 第43-45页 | 
| ·横向位移场及应变场的演化特征 | 第45-46页 | 
| ·剪切应变场的演化特征 | 第46页 | 
| ·表面变形场的变化比较 | 第46-49页 | 
| ·位移矢量值演化特征比较 | 第46-48页 | 
| ·最大剪应变场演化特征比较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疲劳损伤加载后单轴压缩试验分析 | 第50-63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疲劳后单轴压缩试验过程 | 第50-51页 | 
| ·单轴压缩的试验过程 | 第50-51页 | 
| ·预加疲劳损伤后单轴压缩试件的破坏方式 | 第51页 | 
| ·不同骨料表面位移场统计分析 | 第51-55页 | 
| ·表面位移矢量均值比较 | 第51-53页 | 
|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53-54页 | 
| ·损伤量的增长特征比较 | 第54-55页 | 
| ·基于疲劳损伤加载后单轴压缩特征分析 | 第55-58页 | 
| ·变形场的统计特征比较 | 第55-56页 | 
| ·表面变形场演化特征比较 | 第56-58页 | 
| ·能量法分析试件完整受力过程 | 第58-61页 | 
| ·试件完整受力过程 | 第58-59页 | 
| ·疲劳及静压能量计算 | 第59-60页 | 
| ·各阶段消耗能量比例比较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