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分析与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钢管混凝土概述 | 第12-16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类别 | 第12-13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特点 | 第13-14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 | 第14-16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沿革和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 第16-17页 |
|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钢管缺陷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混凝土尺寸效应的影响 | 第20-21页 |
| ·混凝土振捣效应的影响 | 第21页 |
| ·钢管局部屈曲性能研究 | 第21-23页 |
| ·组合刚度与延性系数的定义 | 第23页 |
|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研究 | 第25-44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实验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 | 第25-28页 |
| ·数据库材料参数的统一换算 | 第25-26页 |
| ·数据的统计分类 | 第26-28页 |
| ·规范计算公式与实验比较 | 第28-34页 |
| ·美国规范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 ·日本规范计算公式 | 第29-30页 |
| ·欧洲规范计算公式 | 第30页 |
| ·中国规范计算公式 | 第30-31页 |
| ·规范计算结果与实验比较 | 第31-34页 |
| ·实验数据与简化承载力模型比较 | 第34-36页 |
| ·简化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 ·简化承载力计算模型与实验对比 | 第35-36页 |
| ·方钢管混凝土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 | 第36-43页 |
| ·钢管受压的局部屈曲强度 | 第36-37页 |
| ·混凝土等效强度计算 | 第37-41页 |
| ·构件相互作用的承载力计算 | 第41-42页 |
| ·大宽厚比构件的承载力修正 | 第42-43页 |
| ·计算承载力与实验比较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全曲线研究 | 第44-70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已有的纤维计算模型 | 第44-50页 |
| ·韩林海与陶忠纤维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 ·Sakino 等纤维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 ·Liu 和 Gho 纤维分析模型 | 第47页 |
| ·Susantha 等纤维分析模型 | 第47-49页 |
| ·张素梅等纤维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 ·已有的纤维模型的实验评估 | 第50-62页 |
| ·试验曲线统计与分类 | 第50-53页 |
| ·A 类试验曲线与模型比较 | 第53-59页 |
| ·B 类试验曲线与模型比较 | 第59-62页 |
| ·方钢管混凝土全曲线分析研究 | 第62-68页 |
| ·全曲线分析模型修正 | 第62-66页 |
| ·修正的模型曲线与实验对比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4章 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有限元分析 | 第70-83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方钢管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0-76页 |
| ·有限元材料模型选取 | 第70-75页 |
| ·模型单元的选取 | 第75页 |
| ·接触截面的模拟 | 第75-76页 |
|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76页 |
| ·试验构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76-82页 |
| ·方钢管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76-78页 |
| ·有限元分析曲线与实验比较 | 第78-80页 |
| ·有限元参数分析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