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软岩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研究动态 | 第8-13页 |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8-9页 |
·国内软岩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锚索支护理论 | 第13-14页 |
·锚网索耦合支护 | 第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16-33页 |
·地质工程条件 | 第16-17页 |
·煤岩力学试验 | 第17-23页 |
·试验设备 | 第17页 |
·试验过程 | 第17-21页 |
·实验结论 | 第21-22页 |
·大巷围岩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围岩松动圈测试 | 第23-27页 |
·松动圈测试可行性 | 第24页 |
·探测过程及结果 | 第24-26页 |
·探测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巷道变形规律及破坏特征 | 第27-32页 |
·围岩变形破坏形式 | 第27-29页 |
·围岩变形及破环特征数值模拟 | 第29-30页 |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30-31页 |
·围岩变形及破坏机理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 第33-45页 |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围岩结构特征 | 第33页 |
·地应力 | 第33-34页 |
·断面形状及尺寸 | 第34页 |
·支护方式及参数 | 第34页 |
·施工因素 | 第34页 |
·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 | 第34-35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 | 第35-42页 |
·耦合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 第35-41页 |
·支护体与围岩的耦合作用分析 | 第41页 |
·耦合支护形式 | 第41-42页 |
·不同断面形状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42-44页 |
·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软岩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锚杆索与围岩在时间及空间上的耦合支护 | 第45-52页 |
·锚索对围岩的时间耦合支护 | 第45-48页 |
·锚索和围岩时间上强度耦合 | 第45-48页 |
·监测分析 | 第48页 |
·确定最佳支护时段 | 第48页 |
·锚杆(索)与围岩在空间刚度耦合支护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工程实践 | 第52-64页 |
·工程背景 | 第52页 |
·巷道主要支护参数确定 | 第52-57页 |
·直墙半圆拱断面尺寸确定 | 第52页 |
·反底拱拱高确定 | 第52-55页 |
·锚网支护基本参数确定 | 第55-57页 |
·支护形式与参数 | 第57-59页 |
·施工工艺 | 第59页 |
·支护效果分析 | 第59-63页 |
·现场观测工作概述 | 第59-60页 |
·巷道矿压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支护效果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