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现有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研究的逻辑起点:不竞争条款基本问题厘定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企业合营 | 第16-18页 |
一、企业合营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企业合营与经营者集中 | 第17-18页 |
三、企业合营与垄断协议 | 第18页 |
第二节 企业合营协议中的不竞争条款剖析 | 第18-22页 |
一、企业合营协议中设定不竞争条款的目的 | 第19-20页 |
二、企业合营协议中的不竞争条款之本质 | 第20-21页 |
三、企业合营协议中的不竞争条款之主要类型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不竞争条款”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第22-25页 |
一、不竞争条款对市场竞争的限制作用 | 第23页 |
二、不竞争条款对市场竞争的促进作用 | 第23-24页 |
三、反垄断法规制:对不竞争条款限制竞争作用的矫正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竞争条款”法律规制的演进及争议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不竞争条款法律规制的制度演进概述 | 第26-31页 |
一、反垄断法律产生前不竞争条款的规制 | 第26-28页 |
二、美国反托拉斯法规制不竞争条款的演进 | 第28-30页 |
三、欧盟竞争法规制不竞争条款的演进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规制原则发展及争议:本身违法与合理原则的权衡 | 第31-35页 |
一、本身违法原则对不竞争条款的适用 | 第32-33页 |
二、合理原则对不竞争条款的适用 | 第33-34页 |
三、对合营协议中不竞争条款规制原则的争议及权衡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规制制度发展及争议:经营者集中与垄断协议的分界 | 第35-39页 |
一、经营者集中与垄断协议行为的界线 | 第35-36页 |
二、对合营中不竞争条款属于何种规制体系的争议 | 第36-37页 |
三、双重模式:经营者集中规制与垄断协议规制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反垄断法规制“不竞争条款”的具体制度考察 | 第39-52页 |
第一节 “不竞争条款”反垄断法规制的制度框架 | 第39-42页 |
一、美国:以分析合营性质为主的双重规制体系 | 第39-40页 |
二、欧盟:以认定附属性为主的双重规制体系 | 第40-42页 |
三、加拿大:以评估限制竞争效果为主的规制体系 | 第42页 |
第二节 附属性准则——原则的权衡与规制制度的分界标准 | 第42-47页 |
一、目的合法性标准 | 第43-44页 |
二、内容相关性标准 | 第44-45页 |
三、效果必要性标准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审查“不竞争条款”可否实施的实体标准 | 第47-52页 |
一、相对人范围标准 | 第47-48页 |
二、时间范围标准 | 第48-49页 |
三、产品范围标准 | 第49-50页 |
四、地域范围标准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跨国合营浪潮中我国规制不竞争条款的制度建设 | 第52-60页 |
第一节 跨国合营浪潮中我国规制不竞争条款之必要性 | 第52-55页 |
一、跨国合营架构下的不竞争条款 | 第52-53页 |
二、我国对不竞争条款的规制现状 | 第53-54页 |
三、我国规制不竞争条款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渐进式双重规制模式与反垄断立法 | 第55-57页 |
一、经营者集中审查框架下的初步立法 | 第55-56页 |
二、进一步厘定经营者集中规制框架下的不竞争条款 | 第56页 |
三、对可能构成垄断协议行为的不竞争条款之规制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渐进式双重规制模式与反垄断执法 | 第57-60页 |
一、引入和完善个案分析机制 | 第57-58页 |
二、加强执法机构之间的合作 | 第58-59页 |
三、提高案件审查的透明度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