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概述 | 第11-18页 |
·医疗损害鉴定内涵 | 第11-14页 |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 第11-12页 |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 第12页 |
·两种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模式的区别 | 第12-14页 |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萌芽阶段(1949年以前) | 第14页 |
·完善阶段(1949年—1977年) | 第14页 |
·医疗行政与司法部门结合处理阶段(1978年—2002年) | 第14-15页 |
·现行阶段(2002年至今) | 第15页 |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现状 | 第15-18页 |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并存的二元化现象 | 第15-16页 |
·医疗责任鉴定结论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现象 | 第16-18页 |
3 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比较研究 | 第18-24页 |
·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 | 第18-20页 |
·专家证人的概念和性质 | 第18-19页 |
·专家证人的选任 | 第19页 |
·专家证人的职责 | 第19-20页 |
·专家证人的约束 | 第20页 |
·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制度 | 第20-22页 |
·鉴定人的概念和性质 | 第20-21页 |
·鉴定人的选任 | 第21页 |
·鉴定人的权利与义务 | 第21-22页 |
·鉴定结论的效力 | 第22页 |
·国外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启示 | 第22-24页 |
·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具备独立性 | 第22页 |
·严格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意识 | 第22-23页 |
·完善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 | 第23页 |
·吸取鉴定人当事人化的教训,防止利益驱动的影响 | 第23-24页 |
4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不足 | 第24-27页 |
·鉴定机构行政色彩强烈 | 第24页 |
·多样化的鉴定主体 | 第24-25页 |
·鉴定人员资质不一 | 第25页 |
·缺乏必要监督机制 | 第25-26页 |
·质证程序不完善 | 第26-27页 |
5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完善 | 第27-31页 |
·完善鉴定机构的定位 | 第27页 |
·统一鉴定主体 | 第27页 |
·完善鉴定人员准入机制 | 第27-28页 |
·完善监督机制 | 第28-29页 |
·完善鉴定质证程序 | 第29-31页 |
·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 | 第29-30页 |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30-31页 |
6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索引 | 第34-35页 |
作者简历 | 第35-3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