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昆都仑区城市社区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导论 | 第15-22页 |
| 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2. 社区和社区管理 | 第16-17页 |
| 3.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 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1章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历程 | 第22-28页 |
| ·改革开放前的社区管理 | 第22-24页 |
| ·“街居制”与“单位制”的形成和各自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 ·“单位制”全面膨胀、“街居制”高度萎缩阶段 | 第23-24页 |
| ·改革开放后的社区管理 | 第24-26页 |
| ·“街居制”逐步恢复和“社区制”萌芽发育阶段 | 第24-25页 |
| ·“社区制”的创新阶段 | 第25-26页 |
| ·社区管理的意义 | 第26-28页 |
| ·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 | 第26-27页 |
| ·社区服务客体变化的现实要求 | 第27页 |
| ·社区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 | 第27-28页 |
| 第2章 包头市昆都仑区城市社区管理的传统模式 | 第28-35页 |
| ·传统社区管理的主体构成 | 第28-30页 |
| ·街道办事处 | 第28-29页 |
| ·社区居民委员会 | 第29-30页 |
| ·传统“街道——社区”的社区管理机制 | 第30-32页 |
|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运行机制的应然状态 | 第30-31页 |
|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运行机制的实然状态 | 第31-32页 |
| ·包头市昆都仑区传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运行机制不顺畅 | 第32页 |
| ·职责划分不明确 | 第32-33页 |
| ·专业人员较缺乏 | 第33页 |
| ·服务工作不到位 | 第33页 |
| ·传统城市社区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法律依据不足 | 第33-34页 |
| ·社区职能定位不准 | 第34页 |
| ·社会组织调动困难 | 第34页 |
| ·条件支持不够到位 | 第34-35页 |
| 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启示 | 第35-43页 |
| ·社区管理的典型案例 | 第35-39页 |
| ·贵阳市小河区模式 | 第35-36页 |
| ·铜陵市铜官山区模式 | 第36-37页 |
| ·南京市建邺区模式 | 第37-38页 |
| ·南通市崇川区模式 | 第38-39页 |
| ·社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 | 第39-41页 |
| ·社区管理的经验 | 第39-40页 |
| ·社区管理的不足 | 第40-41页 |
| ·社区管理的启示 | 第41-43页 |
| ·社区管理要取得政府的重视 | 第41页 |
| ·社区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 | 第41页 |
| ·社区管理的财力保障要到位 | 第41页 |
| ·居民参与机制要进一步强化 | 第41-43页 |
| 第4章 包头市昆都仑区社区管理的趋势、原则和目标 | 第43-47页 |
| ·社区管理的趋势 | 第43-44页 |
| ·管理观念创新 | 第43页 |
| ·管理制度创新 | 第43-44页 |
| ·管理过程创新 | 第44页 |
| ·管理手段创新 | 第44页 |
| ·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44-45页 |
| ·行政行为与社会自主行为相结合 | 第44-45页 |
| ·管理创新与试点先行相结合 | 第45页 |
| ·管理与服务并重 | 第45页 |
| ·社区管理的主要目标 | 第45-47页 |
| ·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 第45-46页 |
| ·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 第46页 |
| ·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 第46页 |
| ·下移管理服务重心 | 第46-47页 |
| 第5章 包头市昆都仑区社区管理的实践 | 第47-53页 |
| ·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 | 第47-50页 |
| ·强化党政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 ·创新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的工作模式 | 第48页 |
| ·优化社区内部工作运行模式 | 第48-50页 |
| ·社区管理的机制探索 | 第50-53页 |
| ·深化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机制 | 第50页 |
| ·加强社区便民服务机制 | 第50-51页 |
| ·强化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 第51页 |
| ·培育人员力量支持机制 | 第51-52页 |
| ·建立社区工作评估机制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