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致谢 | 第1-4页 |
目录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 实验资料 | 第11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1页 |
3. 实验设备 | 第11页 |
4. 实验环境 | 第1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1. 穴位定位与针刺方向、深度 | 第11页 |
2. 操作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统计方法 | 第12-13页 |
二、结果 | 第13-17页 |
(一) 针刺左侧穴位双侧平均诱发肌电波幅变化情况 | 第13页 |
(二) 针刺右侧穴位双侧平均诱发肌电波幅变化情况 | 第13-14页 |
(三) 针刺左侧穴位过程中双侧最大波幅均值变化情况 | 第14-15页 |
(四) 针刺右侧穴位过程中双侧最大波幅均值变化情况 | 第15页 |
(五) 针刺左侧穴位过程中双侧最大波幅诱导时间变化情况 | 第15-16页 |
(六) 针刺右侧穴位过程中双侧最大波幅诱导时间变化情况 | 第16-17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17-23页 |
(一) 合谷穴概述 | 第17-18页 |
(二) 合谷穴与颜面部联系 | 第18-20页 |
(三) 针刺合谷穴,同侧咬肌与对侧咬肌反应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四) 合谷穴与面口部的解剖和神经科学原理分析 | 第21-22页 |
(五)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四、结论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附图 | 第28-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文献综述 | 第33-41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修改意见和问题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