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共振碎石化技术及设备技术特性 | 第15-27页 |
·共振碎石化技术 | 第15-19页 |
·共振碎石化技术定义 | 第15页 |
·共振碎石化技术原理 | 第15-16页 |
·共振破碎技术特点 | 第16页 |
·共振破碎技术的适用条件 | 第16-18页 |
·共振破碎后碎石尺寸的要求 | 第18页 |
·共振碎石化后的结构层次分析 | 第18-19页 |
·美国 RMI 共振碎石设备和中科全浮动 GZL 共振设备对比分析 | 第19-26页 |
·美国 RMI 共振碎石设备 | 第19-21页 |
·中国中科全浮动共振破碎机 | 第21-22页 |
·两种设备的性能对比 | 第2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共振碎石化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27-35页 |
·方案决策 | 第27-29页 |
·旧水泥路面的路况调查内容 | 第27页 |
·旧水泥路面的质量评定 | 第27-28页 |
·共振碎石化对旧路的基本要求 | 第28-29页 |
·共振碎石化施工工艺 | 第29-34页 |
·水泥路面共振破碎前准备工作 | 第29-30页 |
·路面排水系统 | 第30-31页 |
·共振碎石的施工工序 | 第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潭耒高速共振碎石化试验路段控制技术研究 | 第35-56页 |
·潭耒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第35-36页 |
·原有路面状况 | 第36-41页 |
·原路面结构 | 第36-37页 |
·旧水泥板路面病害调查 | 第37-40页 |
·共振破碎试验路位置与规模的确定 | 第40页 |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共振试验路方案制定 | 第40-41页 |
·共振破碎段路面结构防排水措施 | 第41-43页 |
·共振破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施工控制技术 | 第43-45页 |
·共振碎石化方案与连续配筋方案的工程费用分析比较 | 第45-48页 |
·直接工程费用分析比较 | 第45-46页 |
·间接工程费用分析比较 | 第46-47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7-48页 |
·共振碎石化后颗粒筛分分析 | 第48-50页 |
·潭耒高速水泥路面破碎层回弹模量 | 第50-54页 |
·试验方案设计及目的 | 第50-51页 |
·试验注意问题 | 第51页 |
·承载板测定碎石层回弹模量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误差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 第63-64页 |
附录C 共振破碎承载板测回弹模量数据记录表 | 第64-72页 |
文献综述 | 第72-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