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传播媒介论文

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互文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一、互文性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第11-20页
 (一) 互文性的概念产生及理论内涵——共时性研究第12-15页
 (二) 互文性的历史演变——历时性研究第15-20页
  1. 口语时代的互文性第15-16页
  2. 印刷时代的互文性第16-17页
  3. 数字媒介语境下的互文性转型第17-20页
二、数字化时代的互文性第20-31页
 (一) 平面文本中的互文性第20-23页
 (二) 网络游戏中的互文性第23-24页
 (三) 数字超文本中的互文性第24-31页
  1. 非线性与交互性第24-26页
  2. 无中心和边界的开放性第26-27页
  3. 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动态性第27-28页
  4. 文本的不确定性第28-29页
  5. 文本自由跳转的内在联想机制第29-31页
三、超文本性对传统互文性的突破第31-37页
 (一) 物质载体——物理纸媒与电子媒体第31-32页
 (二) 符号形态——从单元符号到复合符号第32-33页
 (三) 空间结构——从平面层级到网状立体第33-35页
 (四) 美学范型——从模拟到虚拟第35-37页
四、超文本作品中的互文性体现第37-45页
 (一) 超文本创作第37-41页
  1. 超文本文学创作工具第37-38页
  2. 超文本创作及研究的先驱第38-41页
 (二) 超文本作品分析第41-45页
  1. 《下午:一个故事》第41-42页
  2. 《胜利花园》第42-44页
  3. 《拼缀女郎》第44-45页
五、超文本性作为互文性的当代价值第45-50页
 (一) 扩展“互文性”内涵和外延第45-47页
 (二) 催生新的文学理论第47-48页
 (三) 实践后现代主义理论第48-49页
 (四) 驳斥文学消亡论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注释第51-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缘话语与托妮·莫里森小说
下一篇: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图形背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