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扭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外扭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扭矩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思路 | 第16-20页 |
|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研究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运行模式及模式切换评价指标分析 | 第20-38页 |
| ·整车运行模式分析 | 第20-22页 |
| ·模式切换评价指标 | 第22-26页 |
| ·不同模式切换冲击度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 ·离合器不动作的模式切换分析 | 第26-27页 |
| ·离合器动作的模式切换分析 | 第27-28页 |
| ·部件动态特性分析 | 第28-36页 |
| ·CNG 发动机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 ·电机特性分析 | 第3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驱动模式切换扭矩协调控制算法研究 | 第38-56页 |
|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模式切换扭矩协调控制算法结构 | 第38-40页 |
| ·稳态能量管理策略 | 第40-44页 |
| ·整车需求转矩的识别 | 第40-42页 |
| ·模式切换条件的确定 | 第42-43页 |
| ·发动机和电机目标扭矩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扭矩协调控制算法 | 第44-54页 |
| ·混杂系统切换控制 | 第45-49页 |
| ·输入冗余系统无扰动切换控制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系统及扭矩协调控制算法建模 | 第56-70页 |
|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建模方法 | 第56-57页 |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57-66页 |
|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 ·电机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动力蓄电池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 ·变速器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离合器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 ·扭矩耦合器及主减速器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驾驶员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 ·混合动力客车扭矩协调控制算法建模 | 第66-68页 |
| ·混合动力客车整车仿真模型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模式切换扭矩协调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第70-84页 |
| ·有离合器结合的模式切换扭矩协调仿真及分析 | 第70-73页 |
| ·无离合器动作的模式切换扭矩协调仿真及分析 | 第73-81页 |
| ·发动机驱动模式切换到发动机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 第73-75页 |
| ·发动机电机联合驱动模式切换到发动机驱动模式 | 第75-77页 |
| ·发动机驱动发电模式切换到发动机驱动模式 | 第77-79页 |
| ·发动机驱动模式切换到发动机驱动发电模式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4-86页 |
|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