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破产法论文

救赎与博弈:公司重整融资的法律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7页
  (一) 融资的重要性与制度价值第11-14页
  (二) 本文论域的界定第14-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2页
  (一) 国外的研究状况第17-20页
  (二) 国内的研究成果第20-22页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第22-25页
第一章 公司重整融资的历史演变第25-51页
 一、制度的需求与供给第25-34页
  (一) 重整融资的制度变迁第26-31页
  (二) 社会文化观念的力量第31-33页
  (三) 利益冲突与平衡第33-34页
 二、现代公司重整融资制度的发展第34-42页
  (一) 国外的经验第34-39页
  (二) 公司重整融资的理论支持第39-42页
 三、中国的社会实践第42-51页
  (一) 新中国的历程第42-43页
  (二) 转型期的变革第43-45页
  (三) 重整融资的中国特色第45-51页
第二章 融资主体及其法律关系第51-75页
 一、债权人第51-57页
  (一) 债权人的范围与种类第51-53页
  (二) 基本的法律制度第53-55页
  (三) 实践中的博弈第55-57页
 二、债务人第57-61页
  (一) 债务人及其“有关人员”第57-58页
  (二) 债务人与破产管理人的关系第58-60页
  (三) 债务人在融资中的作用第60-61页
 三、出资人第61-67页
  (一) 出资人的分类第61-62页
  (二) 出资人权益的调整第62-67页
 四、新投资人第67-75页
  (一) 新投资人的产生第67-70页
  (二) 新投资人的主体资格第70-72页
  (三) 新投资人的约束机制第72-75页
第三章 法律模式与选择机制第75-108页
 一、重整融资的法律规范第75-80页
  (一) 主要的法律文本第75-77页
  (二) 优先权的授予第77-78页
  (三) 关系人类别组的划分第78-79页
  (四) 表决权的界定第79-80页
 二、重整过程的融资模式第80-96页
  (一) 负债型模式第81-84页
  (二) 权益型模式第84-89页
  (三) 混合型模式第89-94页
  (四) 其他融资模式第94-96页
 三、不同模式的选择与考量第96-107页
  (一) 相机治理和破产威胁第96-99页
  (二) 非行政干预下的博弈第99-102页
  (三) 行政机关的干预第102-107页
 四、重整融资综合评估表第107-108页
第四章 司法裁判及其作用第108-125页
 一、法院和法官的角色第108-112页
  (一)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协调第108-111页
  (二) 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第111-112页
 二、裁判的基本规则第112-115页
  (一) 组合式拼图理论第112-113页
  (二) 三大基本原则第113-115页
 三、融资方案的司法审查第115-120页
  (一) 融资的可行性评估第115-118页
  (二) 融资方案的批准第118-120页
 四、相机治理的司法控制第120-125页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司法调整第121-122页
  (二) 法院对重大融资事项的裁判第122-123页
  (三) 经管人义务与经营判断规则第123-125页
第五章 重整融资的特别法律制度第125-147页
 一、特殊主体的融资制度第125-136页
  (一) 上市公司第125-127页
  (二) 国有企业第127-129页
  (三) 中小企业第129-131页
  (四) 金融机构第131-136页
 二、相关配套制度第136-143页
  (一) 金融法律制度第136-137页
  (二) 税收法律制度第137-140页
  (三) 会计法律制度第140-143页
 三、法律责任制度第143-147页
  (一) 融资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第144-145页
  (二) 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第145-147页
结论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规避与信托
下一篇:竞争政策在网络型公用事业中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