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反思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的检讨及其已有成果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方法、途径和架构 | 第16-17页 |
第五节 概念的界定及再界定 | 第17-20页 |
第一章 论规避的实存性 | 第20-39页 |
第一节 规避的自然本质 | 第20-24页 |
第二节 规避的社会实存 | 第24-35页 |
一、规避与遗嘱继承 | 第24-30页 |
二、权利和族群间之规避 | 第30-32页 |
三、成本论 | 第32-33页 |
四、交易成本 | 第33-35页 |
第三节 义务与成本 | 第35-39页 |
第二章 论规避在法律发展中的角色 | 第39-76页 |
第一节 规避是对现存法律制度的良性考问─不同法系对规避的政策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合约规避与不完备法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普通法原生环境的探究 | 第42-44页 |
第四节 竞争中之法律和信托之所有权 | 第44-46页 |
第五节 占有、产权和所有权谈 | 第46-47页 |
第六节 信托的普通法所有权 | 第47-53页 |
第七节 规避赋税的方法之一:为用益之用益 | 第53-54页 |
一、有限期地产派生的用益 | 第53-54页 |
二、“积极”用益(active uses) | 第54页 |
三、双重用益(an use upon an use) | 第54页 |
第八节 规避与权利之互动 | 第54-60页 |
第九节 衡平法所有权内容和性质 | 第60-63页 |
第十节 斗争中发展 | 第63-68页 |
第十一节 衡平法和法院特征 | 第68-72页 |
第十二节 考察衡平的救济方式 | 第72-73页 |
第十三节 多种理论解释 | 第73-76页 |
第三章 信托法中的规避 | 第76-94页 |
第一节 因遗嘱而起 | 第76-80页 |
第二节 管有制度—信托的依托有机体 | 第80-81页 |
第三节 相对论与管有制 | 第81-83页 |
第四节 管有制地产权的特征 | 第83-85页 |
第五节 占有之原论 | 第85-89页 |
第六节 信义义务和信托义务 | 第89-91页 |
第七节 信义义务 | 第91-94页 |
第四章 信托制度在中国 | 第94-128页 |
第一节 吾国传统与信托制度之议 | 第94-95页 |
第二节 香港经验谈 | 第95-102页 |
一、私有产权清晰与英国殖民香港以土地法为立法之滥觞 | 第97-98页 |
二、换地权益书助新界发展—典型的权利分割 | 第98-100页 |
三、论清晰产权的助力 | 第100-101页 |
四、本节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浅论中国固有之法律思想与道德观念 | 第102-108页 |
一、有关儒家与法家之争论 | 第102-105页 |
二、道德礼教对固有法之影响 | 第105-107页 |
三、中国固有之自然法思想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再论中国固有的衡平与诚信思想 | 第108-114页 |
一、公平 | 第109-110页 |
二、正义 | 第110-111页 |
三、诚实 | 第111-112页 |
四、信用 | 第112-114页 |
第五节 法律表达方式 | 第114-115页 |
第六节 信托财产权特质及其“移植”可行性 | 第115-119页 |
第七节 财产权法和经济 | 第119-121页 |
第八节 道德与哲学影响 | 第121-124页 |
一、道德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二、基督教良心原则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第九节 信义义务的构成要件及其类型 | 第124-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结语 | 第128-134页 |
第一节 规避的中立性与人性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习惯习俗优先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法之展望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