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结构调控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23页 |
|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微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与结构 | 第14-16页 |
| ·细菌纤维素的胞内合成 | 第14-15页 |
| ·细菌纤维素的胞外组装 | 第15-16页 |
| ·细菌纤维素的聚集态结构 | 第16页 |
| ·细菌纤维素结构的调控 | 第16-21页 |
| ·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结构调控 | 第16-19页 |
| ·化学法对纤维素结构的调控 | 第19-2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2 亚原纤维聚集成微纤维过程的调控 | 第23-34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页 |
| ·休眠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 ·原纤维样品的制备 | 第25页 |
| ·产物的FT-IR定性分析 | 第25页 |
|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页 |
| ·原纤维自由组装的SEM表征 | 第25-26页 |
| ·原纤维自由组装的XRD表征 | 第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 ·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 ·独立的亚原纤维样品 | 第27-29页 |
| ·亚原纤维组装的SEM | 第29-31页 |
| ·完全自由组装的细菌纤维素的XRD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微纤维聚集成纤维丝带的调控 | 第34-45页 |
| ·概述 | 第34页 |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 | 第34-35页 |
| ·细菌纤维素的微观形态 | 第35页 |
| ·细菌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 第35页 |
| ·细菌纤维素的红外表征 | 第35页 |
| ·持水量与复水率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 ·干扰因子的选择 | 第35-37页 |
| ·原位修饰的细菌纤维素的SEM | 第37-39页 |
| ·原位修饰的细菌纤维素的XRD | 第39-41页 |
| ·原位修饰的细菌纤维素的FT-IR | 第41-42页 |
| ·原位修饰的细菌纤维素的亲水性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4 TEMPO催化氧化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 | 第45-57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 ·细菌纤维素的催化氧化 | 第46页 |
| ·羧基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 第47页 |
|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TEM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 ·反应条件对羧基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FT-IR | 第49-50页 |
|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XRD | 第50-51页 |
| ·氧化细菌纤维素的微观形貌 | 第51-53页 |
| ·不同来源的细菌纤维素氧化产物对比 | 第53-54页 |
|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分离模型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 第57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