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降雨影响敏感型滑坡变形动态预测方法及排水洞效果研究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目次第11-14页
1 绪论第14-36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2页
     ·边坡蠕变的一般性规律第16-21页
     ·地下水对滑坡的作用第21-24页
     ·降雨补给地下水位的规律第24-29页
     ·坡体排水措施的研究第29-32页
   ·滑坡灾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3页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3-35页
     ·研究目标第33-3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4-35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5-36页
2 滑坡变形动态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第36-54页
   ·滑坡变形预测理论基础第36-38页
     ·工程试验分析第36-37页
     ·经验统计分析第37页
     ·综合模型的研究第37-38页
   ·预测预报建模方法第38-43页
     ·数据前处理方法第38-40页
     ·时间序列模型第40-41页
     ·预报模型建模方法第41-43页
   ·案例分析第43-51页
     ·诸永高速公路K101滑坡第43-47页
     ·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一号滑坡第47-51页
   ·本章小结第51-54页
3 基于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的滑坡动态预测分析第54-74页
   ·依据地下水位变化预测滑坡的理论基础第54-57页
   ·力学模型下的潜水位与位移的量纲统一第57-58页
   ·向量自回归模型第58-60页
   ·工程实例概况第60-63页
   ·滑坡的时序分析计算及结果第63-68页
     ·根据力学模型转化后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样本第63-66页
     ·滑坡地下水位与位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第66-68页
     ·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滑坡相关因素的判别第68页
   ·滑坡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第68-72页
     ·预测条件概述第68-69页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比较第69-70页
     ·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预测第70-71页
     ·自变量因素对模型适用性的影响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4页
4 降雨引起边坡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分析第74-88页
   ·降雨导致滑坡的经验模型理论基础第74-76页
   ·官家滑坡工程概况第76-79页
     ·官家滑坡概况第76-78页
     ·监测仪器及布置方案第78页
     ·同水位下的滑坡稳定系数第78-79页
   ·数据采集及分析第79-84页
     ·数据采集第79-81页
     ·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第81-84页
   ·趋势预测与预警系统第84-86页
     ·降雨趋势预测第84-85页
     ·降雨预警模型的建立第85-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5 降雨产生非饱和带滞水量的计算分析第88-112页
   ·非饱和带滞水的计算方法第89-90页
   ·潜水释水量的计算模型第90-95页
     ·排水洞影响区域的渗流场模型假设第90-92页
     ·潜水变化对应的释水量第92-95页
   ·非饱和带滞水量的时序模型计算第95-97页
   ·考虑非饱和带滞水的稳定系数第97-98页
   ·滑坡工程案例分析第98-110页
     ·滑坡概况第98-99页
     ·建模样本及计算参数的取值第99-101页
     ·对各降雨过程的模型分析第101-108页
     ·非饱和带滞水量与降雨阈值的关系第108-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6 排水洞在滑坡治理中的优化研究第112-140页
   ·排水洞应用现状第112-115页
     ·利用排水洞降排边坡地下水的典型案例第112-114页
     ·排水洞系统的构造第114页
     ·当前排水洞设计存在缺陷第114-115页
   ·排水洞模型的定义第115-117页
   ·最优排水洞位置的选择第117-130页
     ·无降雨条件下的排水点模拟第119-125页
     ·降雨条件下的排水点模拟结果第125-126页
     ·截水帷幕式排水洞系统的模拟结果第126-129页
     ·排水洞的布置原则第129-130页
   ·排水洞的工程应用分析第130-137页
     ·滑坡概况第130-131页
     ·最优排水点的数值分析第131-132页
     ·滑坡中排水洞系统的数值模拟第132-134页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34-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4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0-144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40-141页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60-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变围压应力路径的饱和软粘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TiO2/ITO纳米薄膜光催化电极的MOCVD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