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第17-53页
 摘要第17页
 1 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相关研究背景第17-21页
   ·水稻产量的形成第17-19页
   ·水稻品质的形成第19-21页
 2 不同氮肥运筹的相关研究背景第21-24页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1-22页
   ·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第22-24页
 3 水稻低温冷害的产生及其防御措施第24-31页
   ·水稻低温冷害的产生第24-27页
   ·垄作栽培法增温第27-29页
   ·晒水池灌溉水增温第29-31页
 4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研究背景第31-32页
   ·依据叶龄模式,准确调控群体发展第31-32页
   ·建立“小、壮、高”水稻高产群体,最大限度发挥品种产量潜力第32页
 5 宁蒗高海拔地区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概况第32-38页
   ·地理气候特点第32-34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34页
   ·自然资源第34页
   ·宁蒗高海拔地区稻作资源第34-37页
   ·试验期间稻作生长季气候特点第37-38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40页
 7 技术路线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53页
第二章 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3-89页
 摘要第53-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试验材料第54-55页
   ·试验设计第55-56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6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82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水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第57-59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茎生叶片长、宽和叶面积的影响第59-61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LAI和比叶重的影响第61-65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株高的影响第65-66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总颖花量和粒叶比的影响第66-69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第69-79页
   ·不同氮肥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79-8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2-85页
   ·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新、老品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第82-83页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最适施氮量的问题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第三章 增温措施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第89-119页
 摘要第89-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试验材料第91页
   ·试验设计第91-92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92-93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113页
   ·增温措施对齐穗前后土壤温度的影响第93-94页
   ·增温措施对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94-106页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分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06-11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13-116页
   ·最佳的增温措施—垄作栽培第113-114页
   ·关于根系生长的最适施氮量第114页
   ·根系生长特性的基因型差异第114页
   ·根系的垂直分布特点第114-115页
   ·根系性状与地上部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关系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第四章 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119-147页
 摘要第119-12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0-122页
   ·试验材料第120页
   ·试验设计第12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20-121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121-1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2-141页
   ·增温处理对田间土温的影响第122页
   ·增温措施对分蘖动态及成穗的影响第122-128页
   ·增温措施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第128-138页
   ·增温措施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第138-14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41-144页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稻田增温的农艺和水利措施第141页
   ·促进分蘖成穗是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高产的基础第141-142页
   ·关于垄作栽培对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第142-143页
   ·关于高海拔寒冷生态区干物质输出和转运率为负值的问题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7页
第五章 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47-179页
 摘要第147-1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8-149页
   ·试验材料第148页
   ·试验设计第148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48-149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1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9-174页
   ·不同处理植株各器官氮含量第149-155页
   ·不同处理氮素积累与分配第155-165页
   ·不同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第165-169页
   ·不同处理对氮素运转的影响第169-171页
   ·水稻氮素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第171-17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74-176页
   ·高海拔寒冷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74页
   ·不同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不同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79页
第六章 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第179-191页
 摘要第179-1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80-181页
   ·试验材料第180页
   ·试验设计第180-18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81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18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81-186页
   ·不同处理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第181-183页
   ·不同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第183-184页
   ·不同处理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第184-186页
   ·不同处理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第18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86-188页
 参考文南犬第188-191页
第七章 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第191-215页
 第一节 精确定量栽培对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第191-202页
  摘要第191-19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193页
   ·试验材料第192页
   ·试验设计第192-193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93页
   ·试验数据处理第1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93-199页
   ·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指标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193-194页
   ·精确定量栽培对株型改良的影响第194-198页
   ·精确定量栽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198-19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99-202页
   ·高寒稻作区水稻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第199-200页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稻作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第200-202页
 第二节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应用第202-211页
  摘要第202-203页
  1 精确定量栽培试验设计第203-206页
   ·试验地和试验品种第203页
   ·目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设计第203-204页
     ·播种量和基本苗数设计第204页
   ·播种期和移栽期设计第204-205页
   ·氮肥用量设计第205-206页
   ·灌溉模式设计第206页
  2 试验实施第206-207页
   ·培育壮秧第206页
   ·适时移栽第206页
   ·合理肥料运筹第206-207页
   ·大田管理第207页
  3 实施结果第207-208页
  4 小结与讨论第208-211页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精确定量栽培有利于高产稳产第208-209页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优势第209页
   ·对精确定量栽培在高(低)海拔地区实施的经验总结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5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第215-223页
 摘要第215-216页
 1 研究小结第216-219页
   ·明确了高海拔地区氮肥运筹与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第216-217页
   ·明确了高海拔地区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17-218页
   ·探索了高海拔寒冷地区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第218-219页
   ·明确了氮肥和增温措施对高海拔寒冷地区稻米品质的影响第219页
 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19-220页
   ·明确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19-220页
   ·阐明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最适施氮量及其配比第220页
   ·明确了高海拔寒冷地区増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垄作栽培法是高海拔寒冷地区最佳的增温措施第220页
   ·开创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实施与应用,初步建立了高海拔寒冷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调控体系第220页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第220-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23页
致谢第223-224页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224-225页
附图第225页

论文共2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
下一篇: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