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社会教育论文--妇女教育论文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论第9-3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二、 研究的综述第12-25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第13-23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第23-25页
 三、 对既有研究的简要分析第25-27页
 四、 理论与方法第27-29页
 五、 章节安排第29-31页
第一章 论争潮起:女子应否接受教育第31-57页
 第一节 立论:女子应该接受学校教育第31-46页
  一、 女学目的:强国保种第32-40页
  二、 为何要兴女学第40-46页
 第二节 反驳:女子不应该接受学校教育第46-54页
  一、 反对女学之行动第47-49页
  二、 为何要反对兴女学第49-52页
  三、反对兴女学的深层究因第52-54页
 第三节 结果:女子教育在论争中进入制度第54-57页
第二章 论争核心:女子应接受何种教育第57-108页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宗旨论争第58-73页
  一、 “贤母良妻”教育宗旨的历史脉络第58-63页
  二、 “女国民”教育宗旨的冲击第63-73页
 第二节 五四时期女子教育宗旨的论争第73-86页
  一、 “贤母良妻”教育宗旨的演变第75-76页
  二、 “男女平等”教育宗旨的提出第76-81页
  三、 二者的论争与交锋第81-86页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女子教育宗旨的再论争第86-108页
  一、 新“贤妻良母”教育宗旨复兴的背景第87-90页
  二、 三十年代初期的再论争第90-95页
  三、 四十年代前后:再论争的深化第95-104页
  四、 新“贤妻良母”主义出现的简要分析第104-108页
第三章 :教育形式论争:男女应否同学第108-148页
 第一节 “男女同学”论争的历史背景第108-111页
 第二节 邓春兰的上书与大学男女同学的论争第111-122页
  一、 邓春兰上书始末第111-114页
  二、 邓春兰上书之前:“大学开女禁”的论争第114-117页
  三、 邓春兰上书之后:“大学开女禁”的激烈再论争第117-122页
 第三节 中学应否男女同学的论争第122-144页
  一、 “中学男女同学”的应然性论争第123-133页
  二、 男女同学的实然性论争第133-137页
  三、 清华学校男女同学的四次论争第137-144页
 第四节 对“男女同学”反复论争的简要分析第144-148页
第四章 教育内容论争:在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第148-180页
 第一节 清末民初: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论争初露第148-160页
  一、 清末民初:实施“家事教育”的理所当然第149-153页
  二、 女子职业教育的初步开展与讨论第153-160页
 第二节 二十年代前后: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论争的深化第160-172页
  一、 女子职业教育兴起的论争第161-168页
  二、 女子的特质究竟是什么第168-172页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家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再论争第172-180页
  一、 对二十年代两种定论的反驳第172-175页
  二、 “妇女回家论”下的女子职业教育论争第175-178页
  三、 女子教育内容论争的简要讨论第178-180页
第五章 论争解释: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第180-210页
 第一节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第180-186页
  一、 西方源流第180-183页
  二、 中国运用第183-186页
 第二节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第186-210页
  一、 前提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第187-190页
  二、 具体论争与国家政权建设第190-201页
  三、 论争群体与国家政权建设第201-206页
  四、 对论争本身的讨论第206-210页
结语第210-215页
 一、 基本结论第210-212页
 二、 1949年以来的女子教育第212-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35页
致谢第235-23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研究
下一篇: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