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柴油机关键摩擦副的摩擦润滑性能研究

目录第1-9页
CONTENTS第9-13页
摘要第13-17页
ABSTRACT第17-23页
主要符号第23-24页
第1章 绪论第24-32页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4-2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29页
     ·内燃机摩擦学的发展第25页
     ·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研究第25-27页
     ·曲轴主轴承摩擦副的研究第27-29页
     ·内燃机机体与曲轴强度分析第29页
   ·流体动力润滑计算方法第29-30页
     ·雷诺方程的求解第29-30页
     ·润滑油的非牛顿效应第30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缸套—活塞环润滑磨损性能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2-60页
   ·活塞环运动学分析第32-34页
     ·活塞环的基本运动第32-33页
     ·活塞环的相对运动第33-34页
   ·活塞环组的漏气分析第34-40页
     ·漏气通道分析第34-35页
     ·漏气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漏气求解过程第37页
     ·漏气结果及分析第37-40页
   ·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润滑磨损分析模型第40-53页
     ·等温条件下牛顿流体雷诺方程第40-42页
     ·平均雷诺方程第42-43页
     ·平均雷诺方程的参数取值第43-44页
     ·润滑油的密度和粘度第44-45页
     ·平均雷诺方程的求解第45-48页
     ·活塞环体径向受力分析第48-51页
     ·缸套粘着磨损模型第51页
     ·油膜厚度的几何关系式第51-52页
     ·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润滑磨损性能分析第52-53页
     ·求解注意事项第53页
   ·润滑磨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3-58页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54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54-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0-83页
   ·表面粗糙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润滑油粘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润滑油温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64-66页
   ·活塞环桶面高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活塞环环高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68-70页
   ·忽略润滑油粘度随压力变化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70-72页
   ·润滑油非牛顿效应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第72-80页
     ·幂律流体润滑模型的建立第72-76页
     ·结果分析第76-80页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4章 活塞环摩擦磨损特性的试验研究第83-98页
   ·试验目的第83页
   ·试验方案第83-89页
     ·总体方案的拟定第83-84页
     ·摩擦磨损模拟试验准则第84-87页
     ·试验方法第87-88页
     ·试验结果及评价方法第88-89页
   ·试验装置第89-90页
     ·专用缸套—活塞环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第89页
     ·试验装置控制软件及试件准备第89-90页
   ·试验过程第90-92页
     ·试样装夹及试验装置启动第90页
     ·加载磨损试验第90-91页
     ·磨损参数测量第91页
     ·磨损量数据处理方法第91页
     ·当量粘着磨损系数的计算第91-92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2-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5章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主轴承润滑性能研究第98-118页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第98-101页
     ·多体系统动力学第98页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第98-101页
   ·适用于主轴承的润滑模型第101-102页
   ·求解方法第102页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02-112页
     ·建立模型第102-106页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06-112页
   ·单缸熄火时主轴承的润滑第112-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考虑润滑影响的机体与曲轴强度分析第118-128页
   ·考虑润滑影响的机体强度分析第118-121页
     ·计算模型第118-119页
     ·载荷边界条件第119页
     ·动态疲劳强度分析第119-121页
   ·考虑润滑影响的主轴承壁强度分析第121-125页
     ·动力学仿真结果第122-123页
     ·主轴承壁有限元分析第123-124页
     ·疲劳分析第124-125页
   ·考虑润滑影响的曲轴强度分析第125-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8-132页
   ·全文总结第128-130页
   ·论文创新点第130-131页
   ·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46-14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8-149页
附录第149-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匹配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电站锅炉排烟余热的机炉烟气回热循环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