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树木园概述 | 第14-33页 |
·树木园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植物园的概念 | 第14页 |
·专类园的概念 | 第14-15页 |
·树木园的概念 | 第15-16页 |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第16页 |
·树木园的分类 | 第16-23页 |
·依据主要功能分类 | 第17-18页 |
·依据业务范围分类 | 第18-19页 |
·依据隶属关系分类 | 第19-23页 |
·树木园的功能 | 第23-26页 |
·生态功能 | 第23-24页 |
·社会功能 | 第24-2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6-33页 |
·国外树木园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29页 |
·国内树木园的起源与发展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影响树木园景观建设的因素 | 第33-37页 |
·自然因素 | 第33-34页 |
·气候条件 | 第33页 |
·水文条件 | 第33-34页 |
·土壤条件 | 第34页 |
·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34页 |
·社会因素 | 第34-36页 |
·社会与经济发展 | 第34-35页 |
·地位与重视程度 | 第35页 |
·地区与文化习俗 | 第35页 |
·历史与名胜古迹 | 第35页 |
·人类活动与审美心理 | 第35-36页 |
·生物因素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树木园植物规划空间布局 | 第37-42页 |
·按照植物进化系统进行布局 | 第37-38页 |
·按照科属分类系统进行布局 | 第38页 |
·按照植物地理区进行布局 | 第38-39页 |
·按照植物生态习性进行布局 | 第39-40页 |
·按照植物观赏特性进行布局 | 第40-41页 |
·按照经济用途分类进行布局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树木园植物景观设计手法 | 第42-51页 |
·植物景观要素设计 | 第42-47页 |
·植物的种植方式 | 第42页 |
·植物景观时空序列 | 第42-44页 |
·植物形态立面构图 | 第44-45页 |
·植物季相与色彩 | 第45-46页 |
·植物材质与质感 | 第46-47页 |
·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 | 第47-51页 |
·植物与地形 | 第47-48页 |
·植物与道路 | 第48页 |
·植物与水景 | 第48-49页 |
·植物与建筑 | 第49-50页 |
·植物与标识牌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兴平市树木园植物景观设计实例 | 第51-63页 |
·项目概况 | 第51页 |
·项目背景 | 第51页 |
·自然地理及区位概况 | 第51页 |
·场地分析与目标定位 | 第51页 |
·设计理念和原则 | 第51-52页 |
·设计理念 | 第51-52页 |
·设计原则 | 第52页 |
·规划平面及布局 | 第52-53页 |
·种植设计 | 第53-61页 |
·选择乡土树种及适生树种 | 第53-55页 |
·保持稳定的层次结构 | 第55-58页 |
·维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第58页 |
·根据观赏特性合理配置 | 第58-59页 |
·兼顾季相色彩及质感 | 第59-61页 |
·竖向设计 | 第61-62页 |
·给排水设计 | 第62页 |
·照明设计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