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凹凸棒石黏土物相组成与摩擦性能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摩擦与润滑 | 第10-13页 |
·摩擦、磨损与润滑 | 第10-11页 |
·润滑油固体添加剂 | 第11-13页 |
·凹凸棒石黏土 | 第13-16页 |
·凹凸棒石黏土成分、结构与性质 | 第13-14页 |
·凹凸棒石黏土主要用途 | 第14-15页 |
·凹凸棒石黏土产地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凹凸棒石黏土原料 | 第18-37页 |
·原料特征 | 第18-24页 |
·资源状况 | 第18-20页 |
·样品特征 | 第20-23页 |
·物化性能 | 第23-24页 |
·提纯方法 | 第24页 |
·提纯后样品的物相组成 | 第24-36页 |
·提纯后样品XRD | 第24-26页 |
·提纯后样品化学成分 | 第26页 |
·提纯后样品扫描电镜 | 第26-27页 |
·提纯后样品差热—热重 | 第27-29页 |
·提纯后样品红外光谱 | 第29-31页 |
·提纯后样品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31-35页 |
·提纯后样品粒度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凹凸棒石黏土粉体离子交换法改性 | 第37-47页 |
·酸活化 | 第37-41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碱金属活化 | 第41-43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阳离子交换 | 第43-46页 |
·引言 | 第43页 |
·实验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超细粉体的表面改性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51页 |
·表面改性目的 | 第47-48页 |
·稳定分散机理 | 第48页 |
·表面改性方法与工艺 | 第48-49页 |
·表面改性剂 | 第49-50页 |
·表面改性产物的检测与表征 | 第50-51页 |
·实验 | 第51-52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1-52页 |
·表面改性和表征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未改性样品稳定性 | 第52-53页 |
·水基改性 | 第53-55页 |
·油基改性 | 第55页 |
·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红外光谱 | 第55-56页 |
·改性机理的探讨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摩擦性能评价 | 第58-77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 | 第58-60页 |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添加提纯凹凸棒石黏土摩擦系数 | 第60-62页 |
·添加红色凹凸棒石黏土原矿等摩擦系数 | 第62-63页 |
·添加阳离子交换凹凸棒石黏土摩擦系数 | 第63-65页 |
·添加提纯凹凸棒石黏土摩擦副表面温度 | 第65-66页 |
·添加阳离子交换凹凸棒石黏土摩擦副表面温度 | 第66-68页 |
·摩擦系数与摩擦副表面温度小结 | 第68页 |
·齿轮机功耗 | 第68-70页 |
·齿轮机噪声 | 第70-71页 |
·齿轮机工作效率与噪声小结 | 第71页 |
·磨斑形貌 | 第71-74页 |
·润滑机理探讨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