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纺后处理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1页 |
| ·碳纤维概述 | 第14页 |
| ·碳纤维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 ·PAN基碳纤维制备过程 | 第17-21页 |
| ·聚丙烯腈(PAN)原丝的制备 | 第18-19页 |
| ·PAN基纤维转变成碳纤维的基本过程 | 第19-21页 |
| ·预氧化阶段 | 第20页 |
| ·碳化阶段 | 第20-21页 |
| ·PAN基碳纤维的结构和形态 | 第21-22页 |
| ·PAN基碳纤维高强化的技术分析 | 第22-23页 |
| ·原丝纺后处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23-24页 |
| ·原丝水洗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PAN化学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本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 ·论文各章的安排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聚丙烯腈纤维的水洗 | 第31-42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 ·原料和设备 | 第32页 |
| ·PAN原丝的水洗 | 第32-33页 |
| ·PAN原丝的氧化、碳化 | 第33页 |
| ·机械性能测试 | 第33页 |
| ·X衍射测试 | 第33页 |
| ·PAN纤维中DMSO浓度的测试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DMSO测定标准方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原丝筒管洗涤传质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 ·筒管洗涤的"年轮"模型 | 第35-36页 |
| ·年轮模型中的传质方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离线筒管式洗涤技术的研究 | 第37-39页 |
| ·洗涤温度对洗涤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洗涤时间对水洗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 ·离线筒管式洗涤对原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离线筒管式洗涤对原丝强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离线筒管式洗涤对原丝取向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离线筒管式洗涤对碳纤维的影响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高锰酸钾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 第42-63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原料 | 第43页 |
| ·化学改性 | 第43页 |
| ·测试 | 第43-45页 |
| ·机械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 ·元素测试 | 第44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44页 |
| ·热性能测试 | 第44页 |
| ·X衍射测试 | 第44页 |
| ·热机械测试 | 第44页 |
| ·扫描电镜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60页 |
| ·改性后色泽和溶解性分析 | 第45-47页 |
| ·改性后纤维重量分析 | 第47页 |
| ·改性后纤维直径的分析 | 第47-48页 |
| ·改性后纤维收缩行为分析 | 第48-49页 |
| ·改性后纤维机械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 ·改性后纤维氧元素含量分析 | 第50页 |
| ·改性后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 ·改性后纤维的热分析 | 第51-53页 |
| ·改性后纤维的X衍射分析 | 第53-56页 |
| ·纤维热机械分析 | 第56-59页 |
| ·改性后纤维的表面形态的SEM分析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第四章 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氧化和碳化 | 第63-73页 |
| ·引言 | 第63-64页 |
| ·实验部分 | 第64-66页 |
| ·间歇预氧化 | 第64-65页 |
| ·连续氧化碳化 | 第65-66页 |
| ·机械性能测试 | 第66页 |
| ·元素分析 | 第66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 ·预氧化时间和温度对改性和非改性纤维强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 ·预氧化时间对氧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 ·预氧化纤维表面形态的SEM分析 | 第69-70页 |
| ·碳纤维表面形态的SEM分析 | 第70-71页 |
| ·改性后碳纤维强度分析 | 第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