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6-41页 |
| ·国内外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16-24页 |
| ·国外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 ·国内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 ·国内外土地整理实践经验 | 第21-24页 |
|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提出 | 第24-31页 |
| ·土地整理的内涵 | 第24-26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 ·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28-30页 |
| ·我国土地整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 第31-34页 |
|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内涵 | 第31-32页 |
|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 ·国内外土地整理可持续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 第34-35页 |
|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 第35页 |
|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 第35-37页 |
|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 第37-38页 |
|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 | 第38页 |
| ·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第38-39页 |
| ·土地整理可持续评价研究 | 第39页 |
| ·文献述评 | 第39-41页 |
| 2 绪论 | 第41-45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41-4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42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 3 重庆市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45-64页 |
| ·重庆市概况 | 第45-47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5-46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6-47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7页 |
| ·重庆市1999年及以前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47-48页 |
| ·重庆市2000~2010年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 第48-55页 |
|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宏观背景 | 第48-50页 |
| ·全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概况 | 第50-54页 |
| ·三峡库区土地整理移土培肥工程项目概况 | 第54-55页 |
| ·市级土地整理项目特征 | 第55页 |
| ·重庆市2000~2010年区级土地整理项目特征分析 | 第55-62页 |
| ·区级土地整理项目动态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 ·区级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特征 | 第56-59页 |
| ·区县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类型划分 | 第59-62页 |
| ·重庆市土地整理发展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 4 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评价 | 第64-80页 |
| ·土地整理运行机制与可持续土地整理 | 第64-67页 |
|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识别 | 第67-70页 |
| ·宏观层面 | 第67页 |
| ·微观层面 | 第67-70页 |
| ·构建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70页 |
| ·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PSR模型 | 第70-75页 |
| ·PSR概念模型 | 第70-71页 |
| ·PSR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1-73页 |
| ·数据来源 | 第73-75页 |
| ·PSR模型的评价方法与过程 | 第75-78页 |
| ·数据标准化 | 第75-76页 |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76页 |
| ·TOPSIS评价方法 | 第76-78页 |
| ·评价结果及其影响机理分析 | 第78-80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 ·影响机理分析 | 第79-80页 |
| 5 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层面评价 | 第80-95页 |
| ·土地整理目标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样本选择 | 第80-84页 |
| ·土地整理分区研究进展 | 第80-81页 |
| ·重庆市土地整理分区划分 | 第81-82页 |
| ·重庆市土地整理分区样点选择 | 第82-84页 |
| ·评价方法与过程 | 第84-88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数据说明 | 第84-8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5-86页 |
|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6-88页 |
| ·不同目标功能区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 第88-93页 |
| ·大都市近郊农业导向型土地整理区 | 第88-90页 |
| ·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区 | 第90-91页 |
| ·武陵山地生态建设型土地整理区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页 |
| ·重庆市可持续土地整理发展策略 | 第93-95页 |
| 6 结语 | 第95-98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96-97页 |
| ·不足之处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