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绪论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家世与生平 | 第21-44页 |
第一节 陈去病家乡的整体环境及特点 | 第21-26页 |
一、教育发达 名士辈出 | 第22-23页 |
二、民族思想和遗民情结的根深蒂固 | 第23-24页 |
三、集会结社传统 | 第24-26页 |
第二节 陈去病的家庭背景 | 第26-27页 |
第三节 陈去病的生平经历 | 第27-44页 |
一、政治活动 | 第28-33页 |
二、与民国政要的密切关系 | 第33-42页 |
(一) 孙中山 | 第33-39页 |
(二) 田桐、陈家鼎、张继 | 第39-42页 |
三、任教经历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陈去病的文化活动 | 第44-87页 |
第一节 文献整理活动 | 第45-65页 |
一、明遗民、志士文献 | 第47-53页 |
二、清史文献 | 第53-57页 |
三、乡邦文献 | 第57-63页 |
四、陈氏文献整理的意义及影响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文化实业活动 | 第65-83页 |
一、创办报纸 | 第65-76页 |
(一) 《二十世纪大舞台》始末 | 第66-69页 |
(二) 晚清戏剧改良运动及《二十世纪大舞台》所扮演的角色 | 第69-76页 |
二、创建学校 | 第76-83页 |
第三节 陈去病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 | 第83-87页 |
第三章 南社与其他社团的组织 | 第87-136页 |
第一节 明清社团发展概观 | 第87-93页 |
第二节 南社之前陈去病发起的社团组织 | 第93-99页 |
一、黄社 | 第93-95页 |
二、神交社 | 第95-97页 |
三、秋社与匡社 | 第97-99页 |
第三节 陈去病与南社 | 第99-130页 |
一、南社的酝酿与发起 | 第100-105页 |
二、陈去病参加的南社活动 | 第105-107页 |
三、陈去病与南社成员的交往 | 第107-116页 |
(一) 陈去病与柳亚子 | 第108-112页 |
(二) 陈去病与徐自华 | 第112-116页 |
四、陈去病在南社余绪中介于新旧之间 | 第116-122页 |
(一) 新南社 | 第116-118页 |
(二) 岁寒社 | 第118-120页 |
(三) 南社湘集 | 第120-122页 |
五、南社之于陈去病的意义 | 第122-127页 |
六、陈去病之于南社的意义 | 第127-130页 |
第四节 陈去病社团组织的特点及得失评说 | 第130-136页 |
第四章 陈去病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 第136-177页 |
第一节 陈去病的诗歌理论 | 第136-146页 |
一、保持文学的独立品格及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 第137-138页 |
二、推崇诗歌的社会功用性与传统诗教 | 第138-140页 |
三、“诗以异为体”与创新精神的倡导 | 第140-142页 |
四、诗歌创作主张中的适度原则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陈去病的诗歌创作 | 第146-177页 |
一、陈去病诗歌的分类解析 | 第146-156页 |
(一) 民族主义旗帜下的振臂高呼 | 第147-150页 |
(二) 行者过客笔下的风土人情 | 第150-152页 |
(三) 时代风雨里的穷愁之思 | 第152-156页 |
二、陈去病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156-177页 |
(一) 以文为诗与说理成分的增加 | 第157-161页 |
(二) 风格多样与暗指的大量运用 | 第161-167页 |
(三) 手法繁多与联想丰富 | 第167-170页 |
(四) 对诗歌传统的承袭与韩愈的巨大影响 | 第170-177页 |
第五章 陈去病的新旧体文章及其他 | 第177-212页 |
第一节 近代文坛概观:新旧文体的对立与渗透 | 第177-186页 |
一、新文体 | 第178-182页 |
二、旧文体 | 第182-184页 |
三、新旧文体的对立与渗透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陈去病的新文体散文创作 | 第186-192页 |
一、报章体政论文 | 第186-191页 |
二、演说体白话文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陈去病的传统骈散文理论及创作 | 第192-204页 |
一、陈去病的古文理论 | 第193-195页 |
二、陈去病古文创作的分类解析 | 第195-202页 |
(一) 传记类 | 第196-198页 |
(二) 游记类 | 第198-201页 |
(三) 序跋类 | 第201-202页 |
三、陈去病的骈文创作 | 第202-204页 |
第四节 陈去病的小说戏曲创作 | 第204-212页 |
一、陈去病的小说创作:《莽男儿》与中国近代侠文化 | 第204-210页 |
(一) 中国侠文化的渊源流传 | 第205-207页 |
(二) 近代侠文化的突变 | 第207-208页 |
(三) 《莽男儿》中蕴含的侠义精神 | 第208-210页 |
二、陈去病的戏曲创作:蕴含崭新元素的有益尝试 | 第210-212页 |
结语 | 第212-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9-23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