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本文研究对象的范畴界定 | 第9-11页 |
·袁枚诗歌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3页 |
·袁枚生前至上世纪五四运动前夕 | 第11-12页 |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 | 第12页 |
·建国后至七十年代末 | 第12页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 第12-13页 |
·袁枚咏史怀古诗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7页 |
·袁枚生前至五四运动 | 第14页 |
·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 | 第14页 |
·建国后至七十年代末 | 第14-15页 |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旨趣 | 第17-19页 |
第2章 袁枚生平及咏史怀古诗创作 | 第19-29页 |
·袁枚生平 | 第19-21页 |
·袁枚的文化心态 | 第21-23页 |
·袁枚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 第23-29页 |
·咏史怀古诗创作的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咏史怀古诗创作的阶段特征 | 第25-29页 |
第3章 袁枚咏史怀古诗的文本解读 | 第29-87页 |
·袁枚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内涵 | 第29-66页 |
·“昔日南郊今不祭,盛衰君亦与人同”——君主题材中闪现的怀疑精神 | 第29-36页 |
·“可怜褒、妲逢君子,也是《周南》传里人”——女性题材中透露的平等意识 | 第36-43页 |
·“不叹沧桑叹遭际,为君流泪古碑前”——英雄忠烈题材中流露的时运悲剧 | 第43-50页 |
·“千秋欲解还山意,只问江头老钓竿”——隐逸题材中隐寓的仕隐抉择 | 第50-55页 |
·“手折芙蓉来酹酒,有人风骨类夫君”——文士题材中寄寓的精神慰藉 | 第55-61页 |
·“万古沧桑都变尽,依然直道事人难”——其他历史人事的吟咏中折射的世态人情 | 第61-66页 |
·袁枚咏史怀古诗的艺术风格 | 第66-87页 |
·众体皆备,七律七古见长的写作体裁 | 第66-70页 |
·翻新出奇,不落窠臼的颖锐追求 | 第70-73页 |
·辞浅意深,馀味隽永的表现手法 | 第73-77页 |
·气俊思活,奇正相生的艺术构思 | 第77-83页 |
·搅碎古今,体悟历史的哲理化倾向 | 第83-87页 |
第4章 袁枚咏史怀古诗风格成因分析 | 第87-95页 |
·时代背景与文化思潮的影响 | 第87-88页 |
·性灵诗学话语体系下的创作旨趣 | 第88-95页 |
·对儒家传统诗教的继承 | 第89-91页 |
·对儒家传统诗教的怀疑 | 第91-93页 |
·对儒家传统诗教的超越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