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关于 Deep Web 查询接口集成方法 | 第20-21页 |
·现有的查询接口集成方法 | 第20-21页 |
·查询接口集成方法比较 | 第21页 |
·关于查询转换方法 | 第21-23页 |
·现有的查询转换方法 | 第22页 |
·查询转换方法比较 | 第22-23页 |
·关于领域本体 | 第23-24页 |
·领域本体的概念 | 第23页 |
·领域本体的优势 | 第23-24页 |
·领域本体的构建 | 第24页 |
·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 | 第24-25页 |
·主要贡献 | 第24页 |
·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 Deep Web 接口集成与查询转换框架 | 第26-30页 |
·框架的建立 | 第26-27页 |
·核心模块功能分析 | 第27-28页 |
·框架的工作机理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接口集成方法 | 第30-39页 |
·查询接口集成设计思想 | 第30页 |
·特定领域属性合集的获取 | 第30-34页 |
·查询接口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查询接口识别 | 第32页 |
·Deep Web 查询接口模式的提取 | 第32-34页 |
·特定领域属性合集的产生 | 第34页 |
·基于领域本体的接口集成 IQI 算法 | 第34-38页 |
·领域本体标记算法 | 第34-36页 |
·领域本体概念抽取算法 | 第36页 |
·集合优化算法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查询转换方法 | 第39-53页 |
·查询转换问题描述 | 第39-44页 |
·查询转换中出现的问题 | 第40-41页 |
·查询接口的查询能力模型 | 第41-43页 |
·匹配表 | 第43-44页 |
·查询转换方法的设计思想 | 第44-45页 |
·属性匹配 | 第45-46页 |
·谓词模板匹配 | 第46-51页 |
·无预设值文本型处理器 | 第47-49页 |
·有预设值文本型处理器 | 第49页 |
·数字日期型处理器 | 第49-50页 |
·域型处理器 | 第50-51页 |
·查询重写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实验分析 | 第53-59页 |
·实验环境和开发工具介绍 | 第53页 |
·评价准则 | 第53-54页 |
·接口集成准则 | 第53-54页 |
·查询转换准则 | 第54页 |
·原型系统构建与应用 | 第54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接口集成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查询转换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