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预加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 第14页 |
·旧板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 第14-17页 |
·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 第17-18页 |
·白加黑罩面改造方案与检测评价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白加黑罩面改造方案与检测评价的研究思路启示 | 第18-19页 |
·依托工程 | 第19-22页 |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采用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 第19-20页 |
·道路现状情况调查 | 第20-22页 |
·道路现状病害原因 | 第22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旧路路况检测方法与评价 | 第26-56页 |
·内部病害检测 | 第26-36页 |
·检测内容及使用设备 | 第26-27页 |
·路面检测 | 第27-31页 |
·内部病害雷达图像 | 第31-36页 |
·混凝土芯样厚度及强度检测 | 第36-38页 |
·检测内容与结果 | 第36页 |
·芯样验证 | 第36-38页 |
·挖掘面板及基层的外观分析检测 | 第38-40页 |
·面板开挖观察 | 第38-39页 |
·开挖面板加工成标准小梁抗折试件的强度测试结果 | 第39-40页 |
·承载能力(弯沉)检测 | 第40-49页 |
·弯沉测试内容 | 第40页 |
·弯沉检测结果 | 第40-45页 |
·弯沉差检测 | 第45-49页 |
·错台检测 | 第49-50页 |
·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QI)分析与评价 | 第50-54页 |
·测试内容及技术标准 | 第50页 |
·路面损坏(PCI) | 第50-52页 |
·路面平整度(RQI) | 第52-53页 |
·抗滑性能(SRI) | 第53页 |
·路面使用性能指标(PQI)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白加黑罩面改造施工图设计方案确定 | 第56-64页 |
·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及方案比选 | 第56-58页 |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治 | 第58-59页 |
·打裂压稳 | 第58页 |
·病害处理 | 第58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原有横缝、纵缝、胀缝及施工缝的处理 | 第58-59页 |
·原材料技术要求 | 第59-61页 |
·沥青、改性沥青、橡胶沥青及乳化沥青 | 第59-60页 |
·集料 | 第60页 |
·填料(矿粉) | 第60-61页 |
·橡胶粉 | 第61页 |
·填缝料 | 第61页 |
·沥青混合料性能技术要求 | 第61-62页 |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61-62页 |
·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 | 第62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C15 混凝土和C30 混凝土) | 第62-63页 |
·砂 | 第62页 |
·水泥 | 第62-63页 |
·碎石 | 第63页 |
·水 | 第63页 |
·C15 混凝土、C35 混凝土配合比 | 第63页 |
·钢筋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白加黑罩面试验段选择与施工质量控制 | 第64-74页 |
·试验段路段选择及方案确定 | 第64-65页 |
·试验段路段选择 | 第64-65页 |
·白加黑罩面试验段方案 | 第65页 |
·试验段监测结果 | 第65-66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补及加铺技术 | 第66-68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补及加铺技术 | 第66-67页 |
·粘层 | 第67页 |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 第67页 |
·橡胶沥青混凝土面层 | 第67-68页 |
·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验收 | 第68-71页 |
·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要求 | 第68-69页 |
·施工质量控制 | 第69-70页 |
·施工质量验收 | 第70-71页 |
·沥青混合料性能检测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AC-20 芯样CT 图像存储传输与细观重构 | 第74-88页 |
·CT 图像存储传输DICOM 格式 | 第74-77页 |
·DICOM 信息模型与信息模型的组织方式 | 第77-78页 |
·PACS 软件功能与模块组成 | 第78-79页 |
·沥青混凝土AC-20 芯样重构 | 第79-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录A | 第94-95页 |
综述 | 第95-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摘要 | 第114-117页 |
ABSTRACT | 第117-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