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中国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11页 |
·选择绩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意义、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绩溪及徽州 | 第14-15页 |
·城镇空间形态 | 第15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区位理论 | 第15-17页 |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7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17-19页 |
第2章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发展概况 | 第19-32页 |
·徽州地区城镇概况 | 第19-20页 |
·自然地理 | 第19页 |
·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 第20-22页 |
·萌芽期(秦 -三国) | 第20-21页 |
·形成期(三国- 南宋) | 第21页 |
·稳定发展期(南宋- 明中叶) | 第21页 |
·勃兴鼎盛期(明中叶- 清中叶) | 第21-22页 |
·衰落期(清中叶-新中国建立前) | 第22页 |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影响因素 | 第22-27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22-24页 |
·经济因素 | 第24页 |
·政治因素 | 第24-25页 |
·文化因素 | 第25-26页 |
·规划实践因素 | 第26页 |
·基础设施因素 | 第26-27页 |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形态主要特征及启示 | 第27-30页 |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形态主要特征 | 第27-29页 |
·徽州地区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启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历程及特点 | 第32-40页 |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 第32-35页 |
·封闭发展阶段(966 年—— 1957 年) | 第32-33页 |
·自然生长阶段(1949 年—— 2005 年) | 第33-35页 |
·快速扩张阶段(2005 年至今) | 第35页 |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点分析 | 第35-38页 |
·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拓展特点 | 第35-37页 |
·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功能特点 | 第37页 |
·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结构特点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40-52页 |
·内部动力 | 第40-44页 |
·自然地理基本力 | 第40-41页 |
·经济原动力 | 第41-43页 |
·社会文化催化力 | 第43-44页 |
·外部动力 | 第44-49页 |
·交通设施推动力 | 第44-46页 |
·规划实践导向力 | 第46-48页 |
·政治政策干预力 | 第48-49页 |
·合力作用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第52-73页 |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 第52-53页 |
·绩溪城镇空间的扩展规律 | 第52页 |
·绩溪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 第52-53页 |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演变主要特征 | 第53-57页 |
·内涵填充 | 第53-54页 |
·同心圈层 | 第54-55页 |
·轴向延伸 | 第55-56页 |
·组团协作 | 第56-57页 |
·绩溪城镇空间形态发展模式分析 | 第57-71页 |
·城镇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62页 |
·绩溪城镇发展新形势 | 第62-68页 |
·绩溪未来城镇空间形态发展模式选择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未来绩溪城镇空间形态发展建议 | 第73-77页 |
·未来城镇空间拓展方向选择 | 第73页 |
·由集中组团向分散组团式发展 | 第73-74页 |
·传统城镇空间形态的传承 | 第74-75页 |
·由“小绩溪”向“大绩溪”发展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