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东医宝鉴》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一、《东医宝鉴》在中国的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二、《东医宝鉴》在韩国的研究考证 | 第17-19页 |
三、《东医宝鉴》在日本的研究与传播 | 第19-21页 |
第一章 韩医发展简史 | 第21-39页 |
第一节 韩(朝)医学的萌芽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韩(朝)医学的发展与借鉴中医学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中、韩(朝)医学的融合 | 第23-29页 |
第四节 韩(朝)医学的对外传播 | 第29-39页 |
一、前期 | 第29-33页 |
二、后期 | 第33-39页 |
(一) 韩国(朝鲜)医学史上著名的三大古典著作 | 第33-36页 |
1. 《乡药集成方》 | 第33-34页 |
2. 《医方类聚》 | 第34-35页 |
3. 《东医宝鉴》 | 第35-36页 |
(二) 其他医书的问世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许浚研究 | 第39-50页 |
第一节 许浚的生平与著述 | 第39-44页 |
一、许浚的生平 | 第39-40页 |
二、许浚的著作 | 第40-44页 |
(一) 《东医宝鉴》 | 第40-42页 |
(二) 《纂图方论脉决集成》 | 第42页 |
(三) 谚解版医书《谚解胎产集要》、《谚解救急方》、《谚解痘疮集要》 | 第42-43页 |
(四) 传染病专业医书《新纂辟瘟方》和《辟疫新方》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许浚的学术思想 | 第44-48页 |
一、许浚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与发挥 | 第44-46页 |
二、许浚对儒家思想的借鉴与发挥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许浚对医学的贡献 | 第48-50页 |
一、对韩(朝)医学的贡献 | 第48页 |
二、对东亚医学的贡献 | 第48页 |
三、对世界疾病史的贡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东医宝鉴》的研究历程 | 第50-66页 |
第一节 《东医宝鉴》的成书背景 | 第50-51页 |
一、壬辰倭乱 | 第50页 |
二、医学理论混乱 | 第50-51页 |
三、重视乡药 | 第51页 |
四、政府支持 | 第51页 |
第二节 《东医宝鉴》的成书过程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东医宝鉴》刊本考 | 第53-54页 |
第四节 《东医宝鉴》引文考 | 第54-60页 |
第五节 《东医宝鉴》序文考 | 第60-63页 |
第六节 《东医宝鉴》集例考 | 第63-66页 |
第四章 《东医宝鉴》学术思想研究 | 第66-126页 |
第一节 《东医宝鉴》构成研究 | 第66-73页 |
一、内景篇 | 第68-70页 |
二、外形篇 | 第70-71页 |
三、杂病篇 | 第71页 |
四、汤液篇 | 第71-72页 |
五、针灸篇 | 第72-73页 |
第二节 《东医宝鉴》的整体观 | 第73-84页 |
一、天人相应 | 第73-79页 |
(一) 体现在身形藏府图上的人体观 | 第73-75页 |
(二) 宇宙发生论 | 第75页 |
(三) 天人相应论 | 第75-79页 |
二、《东医宝鉴》的人体观 | 第79-81页 |
三、《东医宝鉴》的自然观 | 第81-84页 |
第三节 《东医宝鉴》的体质观 | 第84-90页 |
一、中医学对体质医学的研究 | 第84-88页 |
(一) 《黄帝内经》时代关于体质形成的研究 | 第85-87页 |
1. 主观因素 | 第85页 |
2. 客观因素 | 第85-87页 |
(二) 东汉时期中医学对体质理论的研究 | 第87页 |
(三)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学对体质理论的研究 | 第87页 |
(四) 金元时期中医学对体质理论的研究 | 第87-88页 |
二、《东医宝鉴》对中医学体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88-90页 |
第四节 《东医宝鉴》疾病观 | 第90-96页 |
一、自然和人的关系与疾病 | 第90-92页 |
二、人的身体素质差异与疾病 | 第92-93页 |
三、精气神的变化与疾病 | 第93-95页 |
四、以内伤为中心的疾病观 | 第95-96页 |
第五节 《东医宝鉴》养生观 | 第96-107页 |
一、《东医宝鉴》引入的精气神论 | 第97-101页 |
(一) 形和精气神 | 第100页 |
(二) 精气神的相互关系 | 第100-101页 |
二、《东医宝鉴》的滋阴论 | 第101-104页 |
(一) 四时与滋阴论 | 第102-103页 |
(二) 人体自然变化规律和滋阴论 | 第103页 |
(三) 疾病衍变和滋阴论 | 第103-104页 |
(四) 滋阴方法 | 第104页 |
三、《东医宝鉴》记载导引法的内容 | 第104-107页 |
第六节 《东医宝鉴》治疗观 | 第107-120页 |
一、运气论的导入 | 第107-108页 |
二、《东医宝鉴》的治病观 | 第108-110页 |
(一) 疾病的根源在于邪气 | 第108-109页 |
(二) "治病先去根"是《东医宝鉴》内容主体 | 第109-110页 |
(三) 驱除邪气为核心的治疗观 | 第110页 |
三、《东医宝鉴》的脉论 | 第110-112页 |
(一) "脉法"的大字目次 | 第110-111页 |
(二) 独立的脉门 | 第111页 |
(三) 脉的正名 | 第111-112页 |
四、乡药的使用 | 第112-113页 |
五、《东医宝鉴》的针灸治疗 | 第113-120页 |
(一) 文献 | 第114页 |
(二) 针灸学临床治疗特点 | 第114-120页 |
1. 针灸处方 | 第114-115页 |
2. 精气神针灸法 | 第115-116页 |
3. 丹田和顺气 | 第116-117页 |
4. 背脊部腧穴与精氣升降 | 第117-119页 |
5. 内景中心的针灸法 | 第119-120页 |
第七节《东医宝鉴》与中医学的关系 | 第120-126页 |
一、《东医宝鉴》与《内经》理论 | 第120-122页 |
二、《东医宝鉴》文献收载 | 第122-124页 |
三、《东医宝鉴》汇集中医学精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东医宝鉴》的学术影响 | 第126-132页 |
第一节 《东医宝鉴》对朝鲜医学的学术影响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东医宝鉴》对中国医学的学术影响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东医宝鉴》对日本医学的学术影响 | 第129-132页 |
讨论 | 第132-139页 |
第一节 许浚的学术思想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东医宝鉴》的理论价值 | 第133-136页 |
一、养生理论与医学理论结合 | 第133-134页 |
二、追求理论与临床的调和 | 第134-135页 |
三、人为中心的医学思想 | 第135页 |
四、体质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35-136页 |
五、乡药的应用 | 第136页 |
第三节 《东医宝鉴》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参考书籍和文献 | 第139-143页 |
参考书籍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
附表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