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岁在校学生身体脂肪含量测评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身体成分 | 第15-18页 |
·身体成分释义 | 第15-16页 |
·体脂含量与体脂率 | 第16-18页 |
·身体成分评价模型 | 第18-20页 |
·五层次模型 | 第18-19页 |
·2-成分模型 | 第19-20页 |
·多成分模型 | 第20页 |
·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方法 | 第20-28页 |
·水下称重法 | 第20-21页 |
·双能X射线吸收法 | 第21-23页 |
·皮褶厚度法 | 第23-24页 |
·生物电阻抗法 | 第24-25页 |
·身体质量指数 | 第25-26页 |
·其他方法 | 第26-28页 |
·身体成分测评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空气置换法与水下称重法的比较 | 第28页 |
·DEXA与四成份模型的比较 | 第28-29页 |
·多种方法间比较 | 第29-30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样本来源与抽样条件 | 第30-31页 |
·分组和样本量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70页 |
·不同体型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变化特征 | 第35-43页 |
·不同体型大学生体脂率的变化特征 | 第35-38页 |
·不同体型大学生围度的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不同体型大学生皮褶厚度的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体脂含量的性别差异 | 第43-44页 |
·不同测评方法对大学生体型的区分 | 第44-48页 |
·BMI与DEXA测评结果的差异比较 | 第44-46页 |
·腰围与体脂率测评结果的差异比较 | 第46-48页 |
·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体脂率与体脂含量的比较 | 第48-59页 |
·DEXA与BIA的测量结果比较 | 第48-51页 |
·皮褶厚度法推算结果与DEXA测量结果的比较 | 第51-58页 |
·BIA腰臀比与实测腰臀比的比较 | 第58-59页 |
·推算全身体脂率公式的建立 | 第59-70页 |
·由简单形态指标推算全身体脂率 | 第59-63页 |
·由简单形态指标推算全身体脂率公式的有效性检验 | 第63-64页 |
·由皮褶厚度推算全身体脂率 | 第64-69页 |
·由皮褶厚度推算全身体脂率公式的有效性检验 | 第69-70页 |
5 讨论 | 第70-77页 |
·大学生的身体脂肪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性别差异 | 第70-71页 |
·体型差异 | 第71-72页 |
·不同测量方法对人体体型的区分 | 第72-74页 |
·不同测量方法测量与推算体脂率的效果 | 第74-76页 |
·BIA与DEXA测量与推算体脂率效果比较 | 第74-75页 |
·皮褶厚度法与DEXA测量与推算体脂率效果比较 | 第75-76页 |
·推测公式的比较 | 第76-77页 |
6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