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三维微结构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9页
   ·引言第13-14页
   ·燃料电池简介第14-15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第15-22页
     ·SOFC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第15-16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部件第16-21页
     ·燃料电池性能退化问题第21-22页
   ·电池电极微结构的成像方法第22-36页
     ·光学显微镜方法第22-24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第24-27页
     ·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技术第27-30页
     ·高空间分辨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第30-36页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第36-39页
第2章 高分辨元素吸收边成像方法及应用第39-53页
   ·高分辨X射线显微成像实验站简介第39-42页
     ·同步辐射光源光源和硬X射线光束线第39-40页
     ·X射线显微成像装置第40-42页
   ·NSRLX射线显微成像的三种成像模式第42-48页
     ·吸收衬度成像第42-43页
     ·泽尼克相位衬度成像第43-44页
     ·元素吸收边成像第44-48页
   ·NSRL三种成像模式结果比较第48-51页
     ·吸收衬度和相位衬度成像对比第49页
     ·相位衬度成像和元素吸收边成像对比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显微成像研究固体燃料电池阳极微结构第53-74页
   ·NI-YSZ阳极的准备第53-54页
     ·Ni-YSZ的制备第53-54页
     ·用于X射线成像的Ni-YSZ阳极样品准备第54页
   ·NI-YSZ支撑层的X射线显微成像第54-68页
     ·Ni-YSZ的X射线成像实验第54-57页
     ·三维重构数据分割和渲染第57-60页
     ·Ni-YSZ阳极支撑层三维重构数据分析第60-68页
   ·NI-YSZ功能层的显微成像研究第68-73页
     ·Ni-YSZ功能层样品成像第69页
     ·Ni-YSZ功能层重构数据分析第69-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热循环下的阳极微结构及其电性能成像研究第74-83页
   ·研究背景第74页
   ·样品准备第74-75页
   ·实验第75-77页
     ·X射线成像样品制备第75页
     ·X射线成像实验第75-76页
     ·四端子法测电导率第76-77页
   ·数据分析和讨论第77-82页
     ·平均Ni和YSZ颗粒大小的计算第77-78页
     ·Ni和YSZ相的表面积计算第78-79页
     ·单位体积三相界面长度计算第79-80页
     ·Ni和YSZ连通性的计算第80-81页
     ·样品电导率测量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燃料电池阴极的微结构显微成像研究第83-105页
   ·(LA_(0.8)SR_(0.2))_(0.95)MNO_3-YSZ显微成像研究第83-89页
     ·研究背景第83-84页
     ·LSM-YSZ功能层样品制备第84-85页
     ·LSM-YSZ功能层成像实验第85-87页
     ·孔隙率计算及可靠性研究分析第87页
     ·孔隙率连通性计算第87-88页
     ·孔隙扭曲因子计算第88-89页
   ·不同烧结时间的LSM-YSZ功能层的三维结构研究第89-95页
     ·研究背景第89-90页
     ·不同烧结时间LSM-YSZ样品的制备第90-91页
     ·不同烧结时间LSM-YSZ成像实验第91-92页
     ·不同烧结时间LSM-YSZ孔隙率计算第92-93页
     ·不同烧结时间LSM-YSZ中孔隙扭曲因子计算第93-94页
     ·LSM-YSZ中颗粒与孔径的平均直径和表面积计算第94-95页
   ·LASRFEOO-YSZ阴极结构三维成像研究第95-103页
     ·LaSrFeO-YSZ阴极样品的制备第95-96页
     ·LaSrFeO-YSZ样品的三维成像实验第96-98页
     ·LaSrFeO-YSZ的体积可靠性分析第98-103页
     ·各相连通性和TPB长度的分析第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LA-Ⅱ类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白癜风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EPS8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