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2.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 第16-25页 |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 第16-20页 |
1.幸福 | 第16-18页 |
2.幸福观 | 第18页 |
3.幸福观教育 | 第18-20页 |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 第21-25页 |
1.有利于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 | 第22-23页 |
2.有利于大学生成己达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 第23-24页 |
3.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 第24页 |
4.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 第25-31页 |
(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25-26页 |
(二)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1.学校缺少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统一规划与实施 | 第26-27页 |
2.幸福观教育内容尚未完善 | 第27-28页 |
3.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4.缺少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 | 第29-30页 |
(三)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0-31页 |
1.时代背景 | 第30页 |
2.学校因素 | 第30-31页 |
3.家庭因素 | 第31页 |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 第31-45页 |
(一)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 第32-33页 |
(二)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 第33-35页 |
1.加强精神幸福教育 | 第33-34页 |
2.注重过程幸福教育 | 第34页 |
3.突出集体主义幸福观教育 | 第34-35页 |
(三)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素质 | 第35-36页 |
(四)调动大学生实现幸福的主体能动性 | 第36-39页 |
1.正确享受享福 | 第36-37页 |
2.积极创造幸福 | 第37-38页 |
3.处理好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五)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综合素质 | 第39-45页 |
1.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 第39-40页 |
2.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第40-42页 |
3.教会学生成己达人 | 第42-44页 |
4.塑造强健的身心素质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