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4-28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14-20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14-19页 |
(二)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9页 |
(三)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9-2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0-2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0页 |
(二)一般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三)病情资料分析 | 第21-23页 |
三、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一)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24-28页 |
(一)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24-26页 |
(二)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三)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一、临床疗效 | 第28-31页 |
(一)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 第28页 |
(二)心电图疗效 | 第28页 |
(三)对硝酸甘油消耗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四)中医症状疗效 | 第29-30页 |
(五)对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安全性观测 | 第31-33页 |
(一)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 第31页 |
(二)两组治疗前后尿糖与尿蛋白变化 | 第31-32页 |
(三)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 第32-33页 |
三、作用机制探讨相关指标 | 第33-36页 |
(一)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33页 |
(二)对血小板活化指标 CD62p 及 vWF 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三)对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 第34页 |
(四)对炎症因子 Hs-CRP 和 TNF-α的影响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46页 |
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 | 第36-40页 |
(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第36-38页 |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防治措施 | 第38-40页 |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虚-瘀-毒”中医病机基础假说的提出 | 第40-42页 |
(一)心气亏虚乃为致病之本 | 第40-41页 |
(二)瘀血阻络为主要标实证之一 | 第41页 |
(三)热毒损心亦为重要标实证 | 第41-42页 |
三、中医治法确立和治疗方案分析 | 第42-45页 |
(一)中医治法的确立 | 第42页 |
(二)益气活血解毒方组方分析 | 第42-45页 |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5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综述 | 第51-67页 |
一、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第51页 |
二、中医学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1-52页 |
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进展 | 第52-60页 |
(一)辨证论治冠心病 | 第52-55页 |
(二)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冠心病 | 第55-58页 |
(三)复方制剂治疗冠心病 | 第58-59页 |
(四)外治法治疗冠心病 | 第59-60页 |
四、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查新报告 | 第70-79页 |
论文著作 | 第79-84页 |
科研课题 | 第84-112页 |
详细摘要 | 第112-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