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浮床生态修复世博白莲泾的应用与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河道污染现状及主要治理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 ·上海市河道面临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 ·河道主要水质不达标 | 第13页 |
| ·河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 第13-14页 |
| ·河道驳岸硬质化 | 第14页 |
| ·河道水网受损严重 | 第14页 |
| ·河道生态修复概念的提出和国内外发展 | 第14-16页 |
| ·河道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 | 第14-15页 |
| ·国外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发展 | 第15-16页 |
| ·国内河道生态修复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 ·河道生态治理适用技术介绍 | 第17-25页 |
| ·河道生态护岸技术 | 第17-18页 |
| ·生态浮床技术 | 第18-21页 |
| ·人工湿地技术 | 第21-25页 |
| 第2章 白莲泾生态浮床示范工程建设 | 第25-36页 |
| ·生态浮床工程实施背景 | 第25页 |
| ·生态浮床工程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 ·生态浮床工程设计理念 | 第25页 |
| ·生态浮床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 ·生态浮床工程构建目标 | 第26-27页 |
| ·改善河道水质 | 第26-27页 |
| ·修复河道生态系统 | 第27页 |
| ·软化硬质驳岸 | 第27页 |
| ·美化河道景观 | 第27页 |
| ·生态浮床工程介绍 | 第27-34页 |
| ·工程位置及其布置 | 第27-28页 |
| ·浮床载体材料及结构 | 第28-29页 |
| ·生态浮床植物选择 | 第29-32页 |
| ·生态浮床的固定 | 第32-33页 |
| ·生态浮床工程施工安排 | 第33-34页 |
| ·生态浮床工程后期维护 | 第34页 |
| ·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34-36页 |
|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第3章 生态浮床综合效果评价分析 | 第36-47页 |
| ·生态浮床景观效果评价方法 | 第36页 |
| ·评价步骤 | 第36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6-37页 |
| ·指标体系构成 | 第37-46页 |
| ·各指标的内涵 | 第38-44页 |
| ·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44-45页 |
| ·世博白莲泾生态浮床综合评价得分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生态浮床对白莲泾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 | 第47-55页 |
|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7-50页 |
| ·采样点布置和采样频率 | 第47-48页 |
| ·样品的采集保存 | 第48页 |
| ·浮游藻类的种类鉴定和数量方法 | 第48-4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 第50-52页 |
| ·多样性指数评价分析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生态浮床对白莲泾水质的净化效果 | 第55-64页 |
| ·实验目的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55页 |
| ·采样点和频率 | 第55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5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5-64页 |
| ·生态浮床技术在白莲泾河道水质改善中的作用 | 第56页 |
| ·生态浮床对河道水体有机物的去除作用 | 第56-58页 |
| ·生态浮床对河道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 | 第58-64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