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室内灰尘概况 | 第13页 |
| ·多环芳烃(PAHs) | 第13-16页 |
| ·PAHs特征性质 | 第13-15页 |
| ·PAHs来源 | 第15页 |
| ·PAHs的健康风险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 ·室内灰尘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PAHs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23-26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 ·上海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页 |
| ·上海市降尘情况 | 第26-27页 |
| ·上海市高校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 ·样品采集 | 第28-30页 |
|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0-32页 |
| ·仪器分析 | 第32页 |
| ·质量控制(QA/QC) | 第32页 |
| ·其它参数测定 | 第32-36页 |
| ·灰尘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 ·灰尘TOC | 第33页 |
| ·灰尘碳黑(BC)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室内灰尘中PAHS分布特征 | 第36-51页 |
| ·高校教学区室内灰尘PAHs分布 | 第36-39页 |
| ·PAHs总量 | 第36-37页 |
| ·PAHs组分特征 | 第37-39页 |
| ·高校食堂区室内灰尘PAHs分布 | 第39-42页 |
| ·PAHs总量 | 第39-40页 |
| ·PAHs组分特征 | 第40-42页 |
| ·教学区、食堂区及参照样点室内灰尘PAHs分布比较 | 第42-44页 |
| ·颗粒形态、有机碳、碳黑对室内灰尘PAHs富集的影响 | 第44-50页 |
| ·颗粒形态 | 第44-47页 |
| ·有机碳(TOC) | 第47-48页 |
| ·碳黑(BC)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室内灰尘中PAHS来源辨析 | 第51-67页 |
| ·来源一致性 | 第52页 |
| ·特征比值法溯源 | 第52-61页 |
| ·LMW/HMW | 第55-56页 |
| ·多特征比值 | 第56-61页 |
| ·主成分分析溯源 | 第61-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室内灰尘中PAHS生物有效性模拟 | 第67-77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 ·样品处理 | 第68-69页 |
| ·PAHs分析 | 第69页 |
| ·质量控制 | 第69-71页 |
| ·室内灰尘PAHs生物有效性模拟 | 第71-76页 |
| ·提取平衡时间 | 第71-72页 |
| ·室内灰尘PAHs生物有效性 | 第72-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室内灰尘PAHS生态风险评价 | 第77-94页 |
| ·国内外比较 | 第77-79页 |
| ·国际标准评价 | 第79-83页 |
| ·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 | 第83-85页 |
|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 第85-86页 |
| ·人群暴露风险 | 第86-93页 |
| ·经口摄入 | 第87-91页 |
| ·呼吸摄入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 附录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 后记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