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间光通信高精度指向跟踪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星间光通信系统概述 | 第17-26页 |
·引言 | 第17页 |
·卫星光通信中通信子系统 | 第17-20页 |
·激光器 | 第17-18页 |
·调制器 | 第18页 |
·中继光学系统 | 第18-20页 |
·发射/接收天线 | 第20页 |
·探测器 | 第20页 |
·星间光通信中ATP子系统 | 第20-25页 |
·ATP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ATP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平台振动对光通信影响及抑制方法研究 | 第26-39页 |
·引言 | 第26页 |
·卫星平台振动的来源与种类 | 第26-27页 |
·卫星平台振动的模式与特点 | 第27-29页 |
·平台振动对星间光通信的影响 | 第29-33页 |
·振动对跟瞄误差和接收光功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 | 第30-33页 |
·卫星平台振动抑制方法研究 | 第33-38页 |
·被动隔离抑制 | 第34-35页 |
·带宽自适应抑制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声光偏转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第39-61页 |
·引言 | 第39页 |
·声光偏转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9-44页 |
·布拉格单元工作原理 | 第40-43页 |
·四象限探测器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及超稳定性理论 | 第44-48页 |
·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 第44-46页 |
·超稳定性理论 | 第46-48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48-54页 |
·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48-50页 |
·线性模型控制器设计 | 第50-52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52-54页 |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60页 |
·布拉格单元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55页 |
·系统耦合抑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5-59页 |
·卫星平台振动抑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压电偏转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 | 第61-80页 |
·引言 | 第61页 |
·压电偏转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61-63页 |
·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定理 | 第63-66页 |
·线性化法 | 第64页 |
·直接法 | 第64-66页 |
·分散式李亚普诺夫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66-73页 |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73-78页 |
·压电偏转系统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73-75页 |
·系统耦合抑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75-77页 |
·卫星平台振动抑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6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86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