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腐败问题及其背景的一般性分析 | 第12-47页 |
一、 当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一) 腐败概述 | 第12-13页 |
(二) 学界对腐败生成的分析 | 第13-17页 |
(三) 反腐败对经济增长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17-25页 |
二、 政治控制的一般意义分析 | 第25-33页 |
(一) 对利益和秩序的追求使控制存在着历史必然性 | 第25-30页 |
(二) 政治控制的基本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30-33页 |
三、 两种具对立性质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模式 | 第33-39页 |
(一) 两种思维逻辑 | 第33-35页 |
(二) 两种价值模式 | 第35-39页 |
(三) 两种对立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结构及控制方式 | 第39页 |
四、 现代结构理论概述 | 第39-47页 |
(一) 结构的涵义 | 第39-40页 |
(二) 结构主义的结构论 | 第40-42页 |
(三) 本文借鉴的现代结构框架 | 第42-47页 |
第二章 我国现时期结构性腐败行为的表征及危害 | 第47-70页 |
一、 结构性腐败的涵义 | 第47-48页 |
二、 转型期结构性腐败行为的表征 | 第48-57页 |
(一) 权力利用信息不对称捉弄财产 | 第48-50页 |
(二) 法治精神阙如的法规制度形式化和道德内约的松弛 | 第50-54页 |
(三) 主观心理上的集体无意识 | 第54-57页 |
三、 腐败问题的危害 | 第57-70页 |
(一) 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57-60页 |
(二) 影响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 第60-61页 |
(三) 公民政治参与无序诱发社会政治危机 | 第61-63页 |
(四) 政府形象下降造成政治权威弱化 | 第63-65页 |
(五) 结构中的不公正因素与腐败相互促进使贫富拉大化 | 第65-70页 |
第三章 形成结构性腐败的因素分析 | 第70-86页 |
一、 集权专制的文化传统 | 第70-76页 |
(一) 礼治而非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 第70-72页 |
(二) 独尊的政治思想传统 | 第72-73页 |
(三) 人的依赖关系状态下的本位主义 | 第73-75页 |
(四) 选拔社会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 第75-76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 第76-79页 |
(一) 德本财末的伦理观 | 第76-77页 |
(二) 尊敬感恩心理下的臣民观 | 第77-78页 |
(三) 调和观对改革所持惰性心理的影响 | 第78-79页 |
三、 前苏联集权模式因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 第79-86页 |
(一) 党委游离于监督机构的监督之外 | 第79-80页 |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面管制 | 第80-82页 |
(三) 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观对思想的控制 | 第82-84页 |
(四) 传统差序格局与计划体制下的产权缺位 | 第84-86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反腐思想与新时期的实践 | 第86-118页 |
一、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思想与实践 | 第86-106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控制腐败思想 | 第86-88页 |
(二) 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 | 第88-93页 |
(三) 毛泽东的主观改造思想 | 第93-99页 |
(四) 邓小平的法制反腐思想 | 第99-103页 |
(五)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反腐实验 | 第103-106页 |
二、 反腐败应遵循的原则与政治控制方式 | 第106-118页 |
(一) 反腐方略的建构原则 | 第106-114页 |
(二) 设置形式多样的政治控制方式 | 第114-118页 |
第五章 用常识理性系统地嬗蜕结构以遏制腐败 | 第118-176页 |
一、 体验结构嬗蜕 | 第118-147页 |
(一) 树立自然法价值观和权力制衡观 | 第118-121页 |
(二) 探求具可操作性的民主价值观 | 第121-126页 |
(三) 倡扬具自由精神的共和派爱国主义价值观 | 第126-131页 |
(四) 着力培育公民社会 | 第131-137页 |
(五) 思想启蒙对社会群体的整合 | 第137-147页 |
二、 制度结构嬗蜕 | 第147-176页 |
(一) 党政体制的民主化改革与规范市场经济 | 第147-154页 |
(二) 建立系统的权力监督机制 | 第154-164页 |
(三) 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 | 第164-170页 |
(四) 改革工资和人事制度使从政行为制度化 | 第170-175页 |
(五) 创造司法相对独立的条件 | 第175-176页 |
结语 | 第176-1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7-182页 |
后记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