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天然地基论文--浅基础论文

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筏板基础分析及其优化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第11-13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筏板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第16-20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0-22页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第20-21页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2 弹性地基上薄板的分析第22-6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弹性地基的计算模型第22-24页
  2.2.1 Winkler模型第22-23页
  2.2.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第23-24页
  2.2.3 双参数地基模型第24页
 2.3 双参数地基上薄板的边界元法第24-49页
  2.3.1 控制微分方程第24-26页
  2.3.2 基本解第26-30页
   2.3.2.1 基本解的导出第26-28页
   2.3.2.2 基本解的级数表达式第28-30页
  2.3.3 边界积分方程第30-37页
   2.3.3.1 积分方程解答第30-32页
   2.3.3.2 边界积分方程的导出第32-37页
  2.3.4 边界元法第37-49页
   2.3.4.1 边界离散第37-40页
   2.3.4.2 边界条件的引入第40-41页
   2.3.4.3 荷载面积分第41-42页
   2.3.4.4 奇异积分第42-44页
   2.3.4.5 域内位移和内力的计算第44-49页
 2. 4 双参数地基上带肋薄板的混合法第49-52页
  2.4.1 肋梁的有限元分析第50-51页
  2.4.2 耦合方程的建立第51-52页
 2.5 程序设计第52-54页
  2.5.1 程序的特点第52页
  2.5.2 程序主框图第52页
  2.5.3 程序的简介第52-54页
 2.6 算例分析第54-60页
  2.6.1 算例1第54页
  2.6.2 算例2第54-60页
   2.6.2.1 板内挠度的特性第55-59页
   2.6.2.2 弯矩的特性第59页
   2.6.2.3 板底地基反力的特性第59-60页
 2.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3 弹性地基上带肋中厚板的分析第62-104页
 3.1 引言第62页
 3.2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中厚板的边界元法第62-98页
  3.2.1 控制微分方程第62-71页
  3.2.2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中厚板弯曲问题的基本解第71-77页
  3.2.3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中厚板弯曲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第77-90页
   3.2.3.1 积分方程解答第77-82页
   3.2.3.2 边界积分方程的导出第82-90页
  3.2.4 边界元法第90-98页
   3.2.4.1 边界离散第90-97页
   3.2.4.2 边界条件的引入第97页
   3.2.4.3 域内位移和内力的计算第97-98页
 3.3 双参数弹性地基上带肋厚板的混合法第98页
 3.4 程序设计第98-99页
  3.4.1 程序的特点第98页
  3.4.2 程序主框图第98页
  3.4.3 程序的简介第98-99页
 3.5 算例分析第99-102页
  3.5.1 板内挠度的特性第99-102页
  3.5.2 板底基底反力的特性第102页
   ·本章小节第102-104页
4 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弹性地基板分析第104-113页
 4.1 引言第104页
 4.2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104-109页
  4.2.1 刚度方程的形成第104-108页
  4.2.2 子结构凝聚第108-109页
 4.3 上部结构与筏板基础的耦合第109-110页
 4.4 算例分析第110-112页
 4.5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5 地基上板的非线性分析第113-154页
 5.1 引言第113页
 5.2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第113-117页
  5.2.1 双轴受力混凝土的强度准则第113-115页
  5.2.2 双轴受力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115-117页
 5.3 钢筋的本构模型第117-118页
 5.4 地基土的本构模型第118-125页
  5.4.1 土的线性弹性模型第118-119页
  5.4.2 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第119-121页
  5.4.3 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21-125页
 5.5 钢筋混凝土板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125-131页
  5.5.1 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第125-127页
  5.5.2 应变和应力第127-129页
  5.5.3 单元刚度矩阵第129页
  5.5.4 分层计算第129-131页
 5.6 地基土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131-142页
  5.6.1 三维20结点等参单元第131-135页
   5.6.1.1 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第131-132页
   5.6.1.2 应变和应力第132-134页
   5.6.1.3 单元刚度矩阵第134-135页
  5.6.2 三维12结点无限元第135-141页
   5.6.2.1 一维无限元的坐标映射函数第135-138页
   5.6.2.2 三维12结点无限元的坐标映射函数第138-139页
   5.6.2.3 三维12结点无限元坐标变换与位移函数第139-140页
   5. 6. 2. 4 无限元的应变矩阵第140-141页
  5.7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其耦合第141-142页
   5.7.1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142页
   5.7.2 上部结构与筏板基础的耦合第142页
 5.8 程序设计第142-145页
  5.8.1 程序的特点第142-143页
  5.8.2 程序主框图第143页
  5.8.3 程序的简介第143-145页
 5.9 算例分析第145-152页
  5.9.1 板的基本受力性质第147-149页
  5.9.2 上部结构的影响第149-150页
  5.9.3 地基模型的影响第150-151页
  5.9.4 板模型的影响第151-152页
 5.10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6 筏板基础的优化分析第154-162页
 6.1 引言第154-155页
 6.2 筏土刚度比第155-156页
 6.3 筏板基础的优化第156-161页
  6.3.1 筏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156-158页
  6.3.2 筏板基础厚度的影响第158-159页
  6.3.3 筏土刚度比的影响第159-161页
 6.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62-167页
 7.1 主要结论第163-165页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5页
附: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动态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大型电力变压器以油中溶解气体为特征量的内部故障诊断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