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社会认知中内隐态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第8-39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节 态度的基本概念第10-14页
  一. 态度的基本涵义:态度的ABC三重模型第10-12页
  二. 态度特征第12页
  三. 态度的多重维度第12-14页
 第二节 态度领域研究的进展第14-30页
  一. 内隐态度理论的进展第14-22页
   (一) 社会心理学有关内隐态度现象的研究第14-19页
    1 晕轮效应的内隐态度现象第14-15页
    2 纯粹接触效应第15-17页
    3 阈下态度条件反射第17-18页
    4 首因效应第18-19页
    5 态度调查中的情境效应第19页
    6 阈上重复接触效应第19页
   (二) 与个体自身评价有关的实验研究第19-22页
    1 角色扮演引发的内隐自尊效应第20页
    2 首字母效应第20-21页
    3 相似--吸引效应第21-22页
    4 小群体效应第22页
  二. 态度不一致理论第22-24页
  三. 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24-30页
   1 态度的稳定性和自动性:态度作为被储存的评价第24-25页
   2 态度的易变性:态度作为具有背景依赖性的结构第25-26页
   3 整合态度作为“储存评价”和态度作为“结构”的两种观点第26-28页
   4 对态度改变的锚定-调适模型的发展第28-30页
 第三节 双重态度模型第30-39页
  一. 双重态度模型的含义第30-39页
   1 记忆改变模型第31页
   2 动机领域的研究第31-32页
   3 依恋的工作模型第32-33页
   4 人格领域的研究第33页
   5 锚定-调适模型中隐含的双重态度区分第33-34页
   6 种族隔离偏见和刻板印象研究第34-38页
   7 性别偏见第38-39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39-66页
 第一节 态度的自动激活效应研究第39-55页
  一. 态度强度与态度的自动激活效应关系研究第39-4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39-40页
   二. 研究方法第40-42页
   三. 实验结果:第42-43页
   四. 分析与讨论第43-47页
  二 时距因素对态度的自动激活效应的影响研究第47-55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47页
   二. 研究方法第47-48页
   三. 实验结果:第48-50页
   四. 分析与讨论第50-55页
 第二节 双重态度模型的实验研究第55-6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55页
  二. 研究方法和程序第55-56页
  三. 实验结果第56-57页
  四. 分析与讨论第57-61页
 第三节 总结第61-66页
  一. 对三个实验结果的总结第61-62页
  二. 双重态度模型的假定第62-65页
   1 双重态度模型的假定第62-63页
   2 双重态度模型与其它态度模型的区分第63-64页
   3 超越的本质第64页
   4 双重或多重态度?第64-65页
  三.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连带债务
下一篇:经理人员成就动机的结构、评价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