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资源化途径探讨——以德阳磷石膏、钢渣,锦阳铬渣为例
1 绪论 | 第1-13页 |
1.1 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其环境效应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3页 |
2 四川及绵阳、德阳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总体情况 | 第13-22页 |
2.1 四川工业固体废弃物总体情况 | 第13-17页 |
2.1.1 四川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 第13页 |
2.1.2 四川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 | 第13-17页 |
2.2 德阳、绵阳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总体情况 | 第17-22页 |
2.2.1 德阳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总体情况 | 第17页 |
2.2.2 绵阳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总体情况 | 第17-22页 |
3 德阳磷石膏矿物学研究及其资源化途径探讨 | 第22-36页 |
3.1 磷石膏环境效应 | 第22页 |
3.2 磷石膏矿物学特征 | 第22-26页 |
3.2.1 磷石膏化学成分 | 第23页 |
3.2.2 磷石膏的晶体结构 | 第23-25页 |
3.2.3 磷石膏放射性水平测定 | 第25页 |
3.2.4 磷石膏有害微量元素测定 | 第25-26页 |
3.3 磷石膏资源化 | 第26-36页 |
3.3.1 磷石膏资源化依据 | 第26-27页 |
3.3.2 磷石膏在建材上的应用 | 第27-29页 |
3.3.2.1 磷石膏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 第27-28页 |
3.3.2.2 磷石膏作胶凝材料 | 第28-29页 |
3.3.3 磷石膏在化工上的应用 | 第29-33页 |
3.3.3.1 利用磷石膏生产硫酸盐 | 第29-30页 |
3.3.3.2 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 | 第30-32页 |
3.3.3.3 利用磷石膏生产元素硫 | 第32页 |
3.3.3.4 从磷石膏中提取贵重金属和稀土元素 | 第32-33页 |
3.3.4 磷石膏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33-36页 |
3.3.4.1 磷石膏作土壤改良剂 | 第33-34页 |
3.3.4.2 磷石膏与氮肥作混合肥料 | 第34-35页 |
3.3.4.3 磷石膏制取复合肥料 | 第35-36页 |
4 德阳钢渣矿物学研究及其资源化途径探讨 | 第36-50页 |
4.1 钢渣的来源和环境效应 | 第36-37页 |
4.2 钢渣的矿物学特征 | 第37-41页 |
4.2.1 钢渣化学成分 | 第37-38页 |
4.2.2 钢渣的晶体结构 | 第38-40页 |
4.2.3 钢渣放射性水平测定 | 第40-41页 |
4.2.4 钢渣有害微量元素测定 | 第41页 |
4.3 钢渣资源化 | 第41-50页 |
4.3.1 钢渣资源化依据 | 第41-42页 |
4.3.2 钢渣在建材上的应用 | 第42-44页 |
4.3.2.1 钢渣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 第42-44页 |
4.3.2.2 钢渣作路基材料 | 第44页 |
4.3.3 钢渣在钢铁工业上的应用 | 第44-45页 |
4.3.3.1 钢渣作烧结熔剂 | 第44-45页 |
4.3.3.2 从钢渣中回收金属元素 | 第45页 |
4.3.4 钢渣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 第45-47页 |
4.3.4.1 钢渣制净水剂 | 第45-46页 |
4.3.4.2 钢渣脱硫 | 第46-47页 |
4.3.5 钢渣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47-50页 |
4.3.5.1 钢渣作酸性土壤改良剂 | 第47-48页 |
4.3.5.2 钢渣制磷肥 | 第48-50页 |
5 绵阳铬渣矿物学研究及其资源化途径探讨 | 第50-64页 |
5.1 铬渣来源及其环境效应 | 第50-52页 |
5.2 铬渣矿物学特征 | 第52-55页 |
5.2.1 铬渣化学成分 | 第52-53页 |
5.2.2 铬渣的晶体结构 | 第53-54页 |
5.2.3 铬渣放射性水平测定 | 第54-55页 |
5.2.4 铬渣有害微量元素测定 | 第55页 |
5.3 铬渣资源化 | 第55-64页 |
5.3.1 铬渣资源化依据 | 第55-56页 |
5.3.2 铬渣在建材上的应用 | 第56-59页 |
5.3.2.1 铬渣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 第56-57页 |
5.3.2.2 铬渣制砖 | 第57页 |
5.3.2.3 铬渣制微晶玻璃 | 第57-58页 |
5.3.2.4 铬渣作玻璃着色剂 | 第58页 |
5.3.2.5 铬渣制耐火材料 | 第58-59页 |
5.3.3 铬渣在冶金上的应用 | 第59-61页 |
5.3.3.1 铬渣作炼铁熔剂 | 第59-60页 |
5.3.3.2 铬、钒渣生产烧结矿 | 第60-61页 |
5.3.4 铬渣制钙镁磷肥 | 第61-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图版说明 | 第70-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