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38页 |
第一章 昆虫滞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4-24页 |
1 滞育的涵义 | 第14-16页 |
2 昆虫滞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6-22页 |
3 昆虫滞育与耐寒的关系 | 第22-23页 |
4 结语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昆虫成虫滞育的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1 成虫滞育的判断标准和滞育的敏感虫态 | 第24-26页 |
2 成虫滞育的环境生态学 | 第26-27页 |
3 成虫滞育的生理学 | 第27-29页 |
4 成虫滞育的内分泌学 | 第29-31页 |
5 成虫滞育的分子生物学 | 第31页 |
6 结语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中华通草蛉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 第32-36页 |
1 中华通草蛉的分类地位与分布 | 第32页 |
2 中华通草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与毒理学 | 第32-33页 |
3 中华通草蛉的保护与繁殖应用 | 第33-34页 |
4 中华通草蛉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1 选择中华通草蛉的依据 | 第36页 |
2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机制的研究 | 第36-37页 |
3 中华通草蛉的测报和幼虫捕食行为研究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8-108页 |
第一章 中华通草蛉发生消长及影响越冬成虫存活的生态因素 | 第39-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1.1 田间成虫种群数量的发生消长调查 | 第39页 |
1.2 主要越冬场所调查 | 第39页 |
1.3 不同生态因素对自然种群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1 成虫越冬小环境的不同处理对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2 温湿度对越冬成虫存活的影响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2.1 中华通草蛉成虫在田间的发生消长 | 第40-42页 |
2.2 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主要越冬场所 | 第42-43页 |
2.3 不同生态因素对自然种群越冬中华通草蛉成虫存活的影响 | 第43-47页 |
2.3.1 不同小环境和食物对存活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2 温湿度对存活的影响 | 第44-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二章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生态特性 | 第49-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49页 |
1.1.1 自然种群成虫的取样 | 第49页 |
1.1.2 实验种群的饲养 | 第49页 |
1.2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判断 | 第49-50页 |
1.3 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成虫滞育的生态特性 | 第50-51页 |
1.3.1 自然条件下越冬成虫体色变化与滞育的关系 | 第50-51页 |
1.3.1.1 成虫在滞育越冬过程中体色变化动态 | 第50页 |
1.3.1.2 滞育成虫越冬过程中体色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 第50-51页 |
1.3.2 自然条件下不同时期羽化成虫的滞育 | 第51页 |
1.3.3 自然条件下成虫滞育深度的变化 | 第51页 |
1.4 中华通草蛉实验种群成虫滞育的生态特性 | 第51-53页 |
1.4.1 滞育的临界光周期 | 第51页 |
1.4.2 滞育敏感虫态测定 | 第51页 |
1.4.3 光周期、温度对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51-52页 |
1.4.3.1 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虫滞育的诱导作用 | 第51-52页 |
1.4.3.2 光周期对成虫滞育深度及滞育发育速率的影响 | 第52页 |
1.4.3.3 温度对成虫滞育发育速率和滞育过程中体色变化动态的影响 | 第52页 |
1.4.3.4 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虫生殖和滞育的调节作用 | 第52页 |
1.4.4 低温和食物在解除成虫滞育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1.4.4.1 低温的作用 | 第52-53页 |
1.4.4.2 食物的作用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75页 |
2.1 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成虫滞育的生态特性 | 第53-59页 |
2.1.1 成虫越冬过程中体色变化动态 | 第53-55页 |
2.1.2 成虫越冬过程中体色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 第55-57页 |
2.1.2.1 越冬前成虫体色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 第55-56页 |
2.1.2.2 越冬后成虫体色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 第56-57页 |
2.1.3 自然条件下不同时期羽化成虫的滞育 | 第57-58页 |
2.1.4 越冬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滞育深度的变化 | 第58-59页 |
2.2 中华通草蛉实验种群成虫滞育的生态特性 | 第59-75页 |
2.2.1 成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 | 第59-60页 |
2.2.2 成虫滞育的敏感虫态 | 第60-62页 |
2.2.3 光周期、温度对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62-73页 |
2.2.3.1 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虫滞育的诱导作用 | 第62-63页 |
2.2.3.2 光周期对成虫滞育深度及滞育发育的影响 | 第63-64页 |
2.2.3.3 温度对成虫滞育发育和滞育过程中体色变化动态的影响 | 第64-68页 |
2.2.3.4 光周期对成虫生殖和滞育的调节作用 | 第68-70页 |
2.2.3.5 光周期和温度对处于生殖高峰成虫生殖和滞育的调节作用 | 第70-73页 |
2.2.3.5.1 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虫生殖曲线的影响 | 第70-72页 |
2.2.3.5.2 光周期和温度对成虫产卵量与卵量时序分布的影响 | 第72-73页 |
2.2.4 低温和食物在解除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中的作用 | 第73-75页 |
2.2.4.1 低温的作用 | 第73-74页 |
2.2.4.2 食物的作用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9页 |
3.1 自然界中华通草蛉越冬种群的组成 | 第75-76页 |
3.2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敏感虫态 | 第76-77页 |
3.3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过程中的体色变化特点 | 第77页 |
3.4 不同生态因素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77-79页 |
第三章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79-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79页 |
1.1.1 自然种群成虫的抽样 | 第79页 |
1.1.2 实验种群的饲养 | 第79页 |
1.2 自然种群成虫越冬滞育的生理学 | 第79-81页 |
1.3 实验种群成虫滞育的生理学 | 第81页 |
1.4 成虫滞育的内分泌调节机制 | 第81-82页 |
1.4.1 滞育和非滞育成虫脑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81页 |
1.4.2 保幼激素对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81-82页 |
1.4.2.1 成虫体内保幼激素的测定方法 | 第81-82页 |
1.4.2.2 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变化动态 | 第82页 |
1.4.2.3 外源激素对成虫滞育的解除作用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6页 |
2.1 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成虫越冬滞育的生理学 | 第82-86页 |
2.1.1 滞育成虫体内脂肪体、飞行肌和雄虫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特征 | 第82-84页 |
2.1.2 滞育成虫在越冬过程中的生理特征 | 第84-86页 |
2.2 中华通草蛉实验种群成虫滞育的生理学 | 第86-88页 |
2.3 低温锻炼对中华通草蛉滞育成虫体内生化成份与抗寒能力的影响 | 第88-91页 |
2.4 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的内分泌调节机制 | 第91-96页 |
2.4.1 滞育和非滞育成虫脑的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91页 |
2.4.2 保幼激素对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91-96页 |
2.4.2.1 成虫体内保幼激素(JH)的测定 | 第91-94页 |
2.4.2.2 成虫体内保幼激素(JH)滴度变化动态 | 第94页 |
2.4.2.3 外源激素对成虫滞育的解除作用 | 第94-96页 |
3 讨论 | 第96-99页 |
3.1 成虫滞育的特征 | 第96-97页 |
3.2 成虫滞育期的代谢特征 | 第97页 |
3.3 成虫滞育与内分泌活动的关系 | 第97-99页 |
第四章 中华通草蛉的测报和捕食苹果黄蚜行为的研究 | 第99-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1.1 中华通草蛉雌虫生殖系统发育分级及在测报上的应用 | 第99-100页 |
1.1.1 雌虫生殖系统发育分级 | 第99页 |
1.1.2 各级卵巢鲜重和主要生化成份的测定 | 第99页 |
1.1.3 在测报上的应用 | 第99-100页 |
1.2 中华通草蛉幼虫捕食行为和捕食功能的研究 | 第100-101页 |
1.2.1 供试虫源 | 第100页 |
1.2.2 幼虫捕食行为和捕食功能的研究 | 第100-101页 |
1.2.2.1 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 | 第100页 |
1.2.2.2 幼虫的捕食功能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2.1 中华通草蛉雌虫生殖系统发育分级及在测报上的应用 | 第101-103页 |
2.1.1 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分级 | 第101-102页 |
2.1.2 雌虫各级卵巢鲜重和主要生化成份测定 | 第102-103页 |
2.1.2.1 各级反巢的鲜重 | 第102页 |
2.1.2.2 主要生化成份测定 | 第102-103页 |
2.1.3 在测报上的应用 | 第103页 |
2.2 中华通草蛉幼虫捕食行为和功能反应 | 第103-106页 |
2.2.1 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 | 第103-104页 |
2.2.1.1 利他素浓度对幼虫食物搜索行为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2.2.1.2 摄食刺激对幼虫搜索行为的影响 | 第104页 |
2.2.2 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干扰效应 | 第104-106页 |
2.2.2.1 一~三龄幼虫对苹果黄蚜的功能反应 | 第104-105页 |
2.2.2.2 二龄幼虫种内干扰效应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8页 |
3.1 中华通草蛉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分级在测报上的应用 | 第106-107页 |
3.2 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捕食行为 | 第107-108页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108-115页 |
1 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滞育成虫的越冬场所和越冬存活的影响因素 | 第109-110页 |
2 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滞育过程和滞育征候群 | 第110-111页 |
3 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滞育机制 | 第111-113页 |
3.1 环境因子对成虫滞育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2 成虫滞育的内分泌调节机制 | 第112-113页 |
4 中华通草蛉的保护、繁殖和利用途径 | 第113-114页 |
4.1 自然种群的保护利用 | 第113页 |
4.2 低温贮存滞育成虫有助于该天敌昆虫的工化厂生产 | 第113-114页 |
5 尚待进行的研究工作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27-14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4-132页 |
附录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