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总体设计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高校科研团队综述 | 第16-19页 |
·高校科研团队的内涵 | 第16-17页 |
·高校科研团队的分类 | 第17页 |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征 | 第17-19页 |
·高校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团队动力学理论 | 第19页 |
·合作与竞争理论 | 第19-20页 |
·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团队绩效 | 第20-21页 |
·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团队创新绩效的测量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刘惠琴,2008)8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25-40页 |
·团队支持感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团队支持感的内涵 | 第25-26页 |
·团队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团队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第29-30页 |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30-35页 |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第30-31页 |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 | 第31页 |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第31-34页 |
·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第34-35页 |
·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作用的理论依据 | 第35-39页 |
·从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的视角 | 第35-36页 |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 | 第36-37页 |
·从激励理论的视角 | 第37-39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研究理论分析、假设与模型 | 第40-50页 |
·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分析 | 第40-48页 |
·作用途径中的中介变量的选取 | 第40页 |
·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 | 第40-41页 |
·团队支持感与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工作满意度与团队创新绩效 | 第42-43页 |
·科研压力感与团队创新绩效 | 第43-46页 |
·合作与协同与团队创新绩效 | 第46-48页 |
·成员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的理论假设与模型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研究方法 | 第50-65页 |
·问卷设计 | 第50-54页 |
·小样本检验 | 第54-62页 |
·小样本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初始量表的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 第55-62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62-64页 |
·分析方法与工具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数据分析及论题验证 | 第65-101页 |
·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检验 | 第65-70页 |
·信度、效度和单维度分析 | 第65-66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66-67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67-70页 |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70-88页 |
·信度、效度和单维度分析 | 第70-72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2-74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74-78页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78-88页 |
·控制变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88-99页 |
·个人特征变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88-94页 |
·科研团队类型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94-96页 |
·科研团队规模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96-99页 |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7页 |
·研究结论 | 第101-103页 |
·研究贡献与创新 | 第103页 |
·本文结论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启示 | 第103-105页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附录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途径调查问卷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