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交会压力波数值模拟计算与测试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数值模拟计算基础 | 第16-37页 |
| ·软件介绍 | 第16-18页 |
| ·CFdesign软件简介 | 第16-17页 |
| ·ICEM CFD软件简介 | 第17-18页 |
| ·物理模型 | 第18-25页 |
| ·计算模型 | 第18-20页 |
| ·计算区域 | 第20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20-24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4页 |
| ·模拟计算工况 | 第24-25页 |
| ·数学模型 | 第25-35页 |
| ·流场描述的基本方程 | 第25-27页 |
| ·湍流模型 | 第27-34页 |
| ·空气压缩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本文所采用的数学模型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7-74页 |
| ·列车交会过程中的相对位置及测点分布 | 第37-38页 |
| ·列车交会过程中的相对位置 | 第37页 |
| ·列车上的测点分布 | 第37-38页 |
| ·列车交会时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38-42页 |
| ·列车等速交会时外流场压力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 ·列车不等速交会时外流场压力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 ·列车交会时表面压力分析 | 第42-68页 |
| ·列车等速交会时表面压力分析 | 第42-53页 |
| ·列车不等速交会时表面压力分析 | 第53-68页 |
| ·列车交会时整车受力分析 | 第68-73页 |
| ·列车等速交会时受力分析 | 第68-70页 |
| ·列车不等速交会时受力分析 | 第70-73页 |
| ·高速列车交会行车安全性分析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四章 实车检测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 第74-83页 |
| ·测试原理 | 第74-75页 |
| ·硬件系统介绍 | 第75-81页 |
| ·表面压力传感器 | 第75-77页 |
| ·高速数据采集卡 | 第77页 |
|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应用 | 第77-81页 |
| ·软件系统介绍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实车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83-89页 |
| ·测点布置 | 第83页 |
| ·列车交会时各测点动态压力波曲线图 | 第83-86页 |
| ·与模拟计算结果比较 | 第86-88页 |
| ·压力波波形图对比 | 第86-87页 |
| ·列车交会压力波幅值与速度的关系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 ·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