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黄庭坚学佛参禅的过程及其信仰确立 | 第16-57页 |
第一节 早年及初仕时期:与佛教的接触期 | 第16-26页 |
一、家乡佛教氛围浓厚及早年思想倾向 | 第16-18页 |
二、早期佛教交游与诗作中的佛禅内容 | 第18-26页 |
第二节 大名及留京待官时期:思想的苦闷期 | 第26-31页 |
一、政治形势与思想苦闷 | 第26-27页 |
二、无常之感,向往平静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太和任职期间:趋心向佛的转折点 | 第31-40页 |
一、现实境遇与佛教交游 | 第31-33页 |
二、染净不二,解脱困境 | 第33-37页 |
三、发愿明志,归心向佛 | 第37-40页 |
第四节 元祐京师期间:学佛的深入期 | 第40-49页 |
一、元祐雅集,禅意生活 | 第40-41页 |
二、耽味禅悦,广交佛友 | 第41-43页 |
三、至亲辞世,参禅黄龙 | 第43-46页 |
四、儒佛结合,心态圆融 | 第46-49页 |
第五节 贬谪黔宜期间:参禅的突破期 | 第49-57页 |
一、临大节不可夺与随缘任运 | 第49-52页 |
二、耆年道机熟,参禅有突破 | 第52-57页 |
第二章 黄庭坚的佛教思想及其禅学内蕴 | 第57-120页 |
第一节 北宋佛教各派发展态势与禅宗宗门要义 | 第57-61页 |
一、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 第57-58页 |
二、禅宗的发展与特色 | 第58-61页 |
第二节 黄庭坚阅读的佛教重要经典及其心得 | 第61-79页 |
《华严经》 | 第61-65页 |
《楞严经》 | 第65-67页 |
《维摩诘所说经》 | 第67-70页 |
《妙法莲华经》 | 第70-73页 |
《景德传灯录》 | 第73-79页 |
第三节 黄庭坚与僧人的交游、酬唱 | 第79-85页 |
第四节 黄庭坚的佛教思想及其禅学内蕴 | 第85-101页 |
一、光透尘劳一一法:毕竟空的般若思想 | 第85-86页 |
二、观与照的禅修方法 | 第86-93页 |
三、心性论 | 第93-97页 |
四、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 | 第97-101页 |
第五节 黄庭坚思想中的儒释交融与释道契合 | 第101-120页 |
一、儒释融合的思想史背景 | 第101-103页 |
二、黄庭坚儒学的渊源与思想特点 | 第103-108页 |
三、黄庭坚思想中佛、儒融合的特点 | 第108-115页 |
四、黄庭坚思想中的释道契合 | 第115-120页 |
第三章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对其诗学观念的影响 | 第120-149页 |
第一节 文章本心术——彰显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 | 第120-128页 |
一、文道关系,根深叶茂 | 第120-121页 |
二、治心养气,深其渊源 | 第121-128页 |
第二节 观化与阅世——独特的观物方式 | 第128-139页 |
一、闻道之心,照物如镜 | 第128-133页 |
二、观化阅世,妙尽形理 | 第133-136页 |
三、细化外境,深入观照 | 第136-139页 |
第三节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句中有眼的语言艺术观 | 第139-149页 |
一、佛禅语言观简介 | 第139-141页 |
二、黄庭坚句法与意蕴并重的诗学观 | 第141-149页 |
第四章 黄庭坚的佛禅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149-180页 |
第一节 文学意象的禅学内蕴 | 第149-160页 |
一、禅意的月 | 第149-154页 |
二、阅世老松 | 第154-160页 |
第二节 以诗说禅与幻出万象:黄庭坚的禅意造境艺术 | 第160-174页 |
一、佛教以偈说理与禅宗以诗说禅的传统 | 第160-162页 |
二、黄庭坚诗歌禅意境界类型 | 第162-174页 |
1.本来现成,花光竹影 | 第162-164页 |
2.羁旅愁客,一念归心 | 第164-166页 |
3.满船明月,任运自在 | 第166-168页 |
4.饥餐困眠,道在日用 | 第168-174页 |
第三节 以禅入词——黄庭坚词创作的新尝试 | 第174-180页 |
一、隐括禅偈 | 第174-176页 |
二、歌咏禅宗故事 | 第176-178页 |
三、禅意入词 | 第178-180页 |
结语 | 第180-182页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182-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188页 |
后记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