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目的公司法律问题研究
| 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 2 资产证券化与特殊目的机构概述 | 第14-27页 |
|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法律特征 | 第14-16页 |
|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4页 |
|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特征 | 第14-16页 |
|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与运作流程 | 第16-19页 |
|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 第16-18页 |
|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18-19页 |
| ·特殊目的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作用—破产隔离 | 第19-21页 |
| ·特殊目的机构自身破产风险的隔离 | 第19-21页 |
| ·发起人破产风险的隔离 | 第21页 |
| ·特殊目的机构的组织形式及研究特殊目的公司的意义 | 第21-27页 |
| ·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性质 | 第21-22页 |
| ·影响特殊目的机构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 | 第22-24页 |
| ·特殊目的机构的组织形式 | 第24-25页 |
| ·研究特殊目的公司的意义 | 第25-27页 |
| 3 特殊目的公司法律制度研究 | 第27-46页 |
| ·特殊目的公司的法律性质 | 第27-28页 |
| ·特别法上的公司 | 第27-28页 |
| ·特殊的金融机构 | 第28页 |
| ·特殊目的公司的设立 | 第28-30页 |
| ·设立原则 | 第28页 |
| ·设立程序 | 第28-29页 |
| ·设立人资格和人数 | 第29页 |
| ·注册资本要求 | 第29-30页 |
| ·章程要求 | 第30页 |
| ·特殊目的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30-34页 |
| ·股东会的设置 | 第31-32页 |
| ·董事会的设置 | 第32-33页 |
| ·监督机构的设置 | 第33-34页 |
| ·特殊目的公司的业务规制 | 第34-39页 |
| ·资产证券化计划 | 第34-35页 |
| ·证券化资产的转让—真正买卖 | 第35-36页 |
| ·证券化资产的管理 | 第36-37页 |
| ·证券的发行与转让 | 第37-38页 |
| ·借入款项和资金使用限制 | 第38-39页 |
| ·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 | 第39-44页 |
| ·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会议制度 | 第39-40页 |
| ·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优先权制度 | 第40-41页 |
| ·信息公开制度 | 第41-43页 |
| ·监督制度 | 第43-44页 |
| ·特殊目的公司的终止与清算 | 第44-46页 |
| ·解散 | 第44页 |
| ·清算 | 第44-46页 |
| 4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 | 第46-54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历程 | 第46-49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历程 | 第46-47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大事记 | 第47-49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立法现状分析 | 第49-52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现状 | 第49-50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巨大发展空间与立法需求 | 第52-54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巨大发展空间 | 第52页 |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立法需求 | 第52-54页 |
| 5 我国特殊目的公司制度的构建 | 第54-62页 |
| ·我国特殊目的公司构建法律环境分析 | 第54-58页 |
| ·《公司法》上的制约 | 第54-55页 |
| ·《证券法》上的制约 | 第55-56页 |
| ·《合同法》上的制约因素 | 第56页 |
| ·《担保法》上的制约 | 第56-57页 |
| ·税法上的制约 | 第57页 |
| ·《商业银行法》上的制约 | 第57-58页 |
| ·我国特殊目的公司制度的构建 | 第58-62页 |
| ·设置模式 | 第58-59页 |
| ·组织形式的选择与组织机构设置 | 第59页 |
|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 | 第59-60页 |
| ·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60页 |
| ·税收制度 | 第60-62页 |
| 6 结论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