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VLSI实现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 ·模糊理论和模糊控制 | 第12-14页 |
|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 第14-15页 |
| ·集成电路实现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 | 第15-18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自适应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第20-34页 |
|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 ·模糊集合、模糊关系和合成运算 | 第20-22页 |
| ·模糊规则、模糊推理和去模糊运算 | 第22-23页 |
| ·模糊控制器的构成 | 第23-25页 |
| ·常规模糊控制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 第25-26页 |
| ·自适应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第26-33页 |
| ·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判定定理 | 第26-28页 |
|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控制问题 | 第28-29页 |
|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29-30页 |
| ·传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的代表 | 第30-32页 |
| ·传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分析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改进 | 第34-55页 |
| ·李洪兴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 | 第34-40页 |
| ·变论域的直观理解 | 第34-36页 |
| ·变论域伸缩因子的构造 | 第36-37页 |
|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稳定性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 ·李洪兴变论域理论的分析 | 第39-40页 |
| ·变论域理论的改进 | 第40-47页 |
|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 ·输入论域伸缩因子 | 第41-44页 |
| ·输入论域伸缩因子α(x)的近零性 | 第41-42页 |
| ·输入论域变换过程复杂的问题 | 第42-44页 |
| ·输出论域伸缩因子 | 第44-45页 |
| ·基本模糊控制器的构成 | 第45-46页 |
| ·总结改进后的变论域控制器 | 第46-47页 |
|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实例 | 第47-53页 |
| ·一阶不稳定系统 | 第47-49页 |
| ·二阶混沌系统 | 第49-53页 |
| ·几种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分析和比较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常规模糊控制器的低功耗模拟电路实现 | 第55-80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实现概述 | 第55-57页 |
| ·隶属度函数电路 | 第57-65页 |
| ·差分对型跨导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 第58-59页 |
| ·Z 型、S 型隶属度函数电路 | 第59-63页 |
| ·三角型隶属度函数电路 | 第63-65页 |
| ·模糊推理-求小电路 | 第65-67页 |
| ·乘法器与去模糊电路 | 第67-73页 |
| ·模糊控制器系统的集成 | 第73-78页 |
| ·模糊控制器芯片及测试PCB 板 | 第73-76页 |
| ·芯片测试结果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5章 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实现 | 第80-103页 |
| ·VFLC 的数字电路设计 | 第80-84页 |
| ·输入输出论域伸缩因子 | 第81-82页 |
| ·模糊化和有效规则提取 | 第82-83页 |
| ·联合仿真结果 | 第83-84页 |
| ·VFLC 的模拟电路实现概述 | 第84-86页 |
| ·输入变论域——尖三角形隶属度函数电路 | 第86-90页 |
| ·输出变论域伸缩因子电路 | 第90-96页 |
| ·积分器电路 | 第91-93页 |
| ·绝对值电路 | 第93-94页 |
| ·运算放大器 | 第94-96页 |
| ·VFLC 的模拟电路芯片实现 | 第96-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03-106页 |
| ·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 | 第103-104页 |
| ·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