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1页 |
| ·命题提出的背景 | 第8页 |
| ·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命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命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2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模式的理论出发点 | 第11-20页 |
| ·农地发展权的实现形式 | 第11-15页 |
| ·国外农地发展权的经验 | 第11-12页 |
| ·我国农地发展权方面的问题 | 第12-13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实现农地发展权的形式 | 第13-15页 |
| ·解决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 | 第15-20页 |
| ·土地储备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的融资模式 | 第19-20页 |
| 3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模式的内涵 | 第20-28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模式的背景 | 第20-22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的目的 | 第20页 |
| ·实物期权的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 ·土地期权的典型特征 | 第21-22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的主体分析 | 第22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实施的时间性分析 | 第22-23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的实施对象 | 第23-24页 |
| ·土地期权的定价 | 第24-25页 |
| ·土地期权融资模式的收益分配分析 | 第25-27页 |
| ·举例中数据假设依据 | 第25-26页 |
| ·实施期权前后农村居民的收益支出分析 | 第26页 |
| ·实施期权前后土地储备中心的收益支出分析 | 第26-27页 |
| ·土地期权收益的实现形式 | 第27-28页 |
| 4 土地储备的模式比较 | 第28-33页 |
| ·国内土地储备模式比较 | 第28-30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与上海模式的比较 | 第28-29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与杭州模式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土地期权融资储备与武汉模式的比较 | 第30页 |
| ·国内土地储备模式比较的启示 | 第30-33页 |
| ·资金需求比较启示 | 第30-31页 |
| ·土地储备机构职责比较启示 | 第31-32页 |
| ·调控土地市场的方式和效果比较启示 | 第32-33页 |
| 5 实施土地期权融资储备的条件 | 第33-37页 |
| ·成立储备公司 | 第33页 |
| ·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 ·完善相应的土地法规 | 第33页 |
| ·将土地储备机构与其公司的关系规范为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 ·完善的失地农村居民保障制度 | 第34-35页 |
| ·提高补偿标准,保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34页 |
|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 | 第34-35页 |
| ·大力引导失地未达到退休年龄农村居民就业 | 第35页 |
| ·完善金融市场 | 第35-37页 |
|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 第35页 |
|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 第35-36页 |
| ·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 第36-37页 |
| 6 对我国实施土地期权融资储备模式的建议 | 第37-45页 |
| ·把握有利时机 | 第37页 |
| ·理顺经济关系 | 第37-38页 |
| ·科学运作土地储备制度 | 第38-41页 |
| ·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完善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 | 第38页 |
| ·明确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38-39页 |
| ·提高运作绩效,树立农村居民对土地期权的信心 | 第39-41页 |
| ·合理解决未列入期权计划的资金问题 | 第41-45页 |
|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 第42页 |
| ·加快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 | 第42-43页 |
| ·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 第43页 |
| ·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开启债券融资的正常渠道 | 第43-45页 |
| 7 结论 | 第45-46页 |
| ·研究成果 | 第45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详细摘要 | 第50-56页 |